一旦中國退出全球化,對美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馬爸爸說過:“今天會很殘酷,明天會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會死在了明天晚上。”

後天會怎麼我並不知道,但今天的中國儼然已在全球化的風口浪尖......


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全球化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但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一旦中國退出全球化,對美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這一點對於中國來說,尤為明顯:近年來“傳統文化流失”“崇洋媚外”的聲音愈發崛起。而中國的春節、端午節也在國外越來越流行。這是文化方面的碰撞。

經濟層面,全球分工更加明顯,由於地區發展不均衡,產業鏈特點也開始不同,美國高端科技產品壟斷全球,中國則成為全球中低端產業鏈的世界工廠。

可以說,全球化開始的初期熱潮,所有經濟體不同程度的都得到了利好。


但是隨著深入,包括中國在內開始顯現出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部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掠奪、部分發達國家把工業垃圾傾倒到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遭到破壞、文明以及價值觀的衝突……

就以近期最主要的中美貿易戰來看:特朗普主要支持者來自於美國“藍領”,但是可以說全球化對於美國藍領而言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他們將實際收入的停滯動輒歸咎於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中國。而事實上貌似確實如此。

但是對於中國而言,也是相同的:我國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的“高端失守、低端過剩”正是過去推行自由貿易、自由投資政策所產生的結果。


中國人口多,所以解決就業為首要,邏輯下如下:

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廉——密集型產業流入——解決失業、帶動勞動人口流動——東西部差距拉大……

所以,過去幾年來,我們看到的中國GDP增速的飛速增長,大多是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帶來的資本流入。

相信“人口紅利”四個字,大家都不陌生吧。

一旦中國退出全球化,對美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美國的產業鏈也是一樣,邏輯如下:

人才科技集中——高端產業鏈集中——生產效率提高——密集型製造業流失——藍領就業率下降。

當然,邏輯可能並不完全正確,但是大體意思基本形容完整了。


為什麼說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因為中國“人口紅利”的優勢最為明顯,(包括中國人民更為勤勞、更愛鑽研)所以他們說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沒有道理。畢竟,中國進入全球化浪潮依靠的優勢就是“人口優勢”。

一旦中國退出全球化,對美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它將使我國在“進口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並出口低附加值的低端產品”的低端發展道路上越陷越深,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是不可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也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

所以,中國前幾年對光伏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等政策,使得國內光伏產業鏈相比於國外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屬於政策傾斜。這也是特朗普現在一直抱怨中國的所在,貿易戰“談判”的條件之一就是:取消對2025中行業的補貼政策。

所以,美國本次貿易戰之所以說太過於霸道,原因就在於:美國方面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但是卻要求中國方面開放市場,順應全球化,走市場經濟路線

回到問題,單純的從財富的角度上來說,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收益程度還是蠻大的,這裡引用一下別的地方的數據:

①GDP總量的劇增。中國從“改革開放元年”即1978年的2168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10.98萬億美元,擴大了整整48倍。

②從資本淨輸入國成為資本輸出大國。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只有對兄弟國家的援助而無投資,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③養成了全世界最多的億萬富豪。中國在改革開放前沒有富人,到2015年,中國億萬富豪高達568名,首超美國(535名)成為世界之最,佔全球億萬富豪2188名的四分之一強。2015年中國平均每五天誕生一位億萬富翁。其中科技業、消費品與零售業、房地產業都是富翁“溫床”。

④養成了佔總人口20%多的中產階級。據瑞信《2015全球財富報告》,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達3.09億名,大大超越美國的9200萬名中產階級人數。

所以,如果從財富增長的角度來看,那麼中國可能確實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實際競爭力和國力的角度來看。

當前房地產市場吸收了大量的資金流動性,這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次,雖然說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但是大量的貿易順差均以持有美國國債的形式再次返回到了美國市場,仍然在以美元的形式在進行流動。

所以,錢是賺到了,可是賺到的是美元,最終又花到了美元市場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