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拍賣現場,帶你了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2017年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回調、平穩、謹慎、理智”仍然是關鍵詞,買賣雙方都變得更為保守與理智。隨著國內拍賣公司持續深入調整,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進一步區別、分離,各歸其位。拍賣市場更傾向於力推“掐尖兒”級的精品,去粗取精,普品所佔比重被壓縮,處於發展階段的宣銅爐拍賣市場亦不例外。但值得肯定的是,精品一出,熱情不減,表現出極好的衝高力,進而成為亮點。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拍賣價格提升學術地位

宣德爐,或稱宣爐、宣銅爐,今常以之概稱銅香爐,是流行於明清的文玩,而非狹義所指的明宣德年間所鑄的銅爐,這主要是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之下,實物、文獻的缺失使得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批量鑄爐這一說法並沒有可靠的記載。傳說宣德年間,暹羅國進貢了一批風磨銅,朱瞻基責成呂震和吳邦佐參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反覆提煉8至12次後鑄造出3000件香爐,即宣德爐。這一說法被大多數人接受,但真實性有待商榷。明史中不見記載,至今各大博物館藏的宣德爐也沒有一件被公認是真正的宣德爐。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宣德三年(1428)銅香爐鑄成之後,當時的監造者有將原來的工匠集中再次鑄造銅爐,但銅質終不同前,明中後期至清、民國皆有仿製宣德爐,真宣傳世絕少,宣德爐便成了銅香爐的通稱。其造型有仿青銅器的鼎式、鬲式、簋式、罐式,也有仿宋瓷的筒式、衝耳乳足式、蚰耳式、魚象獅耳式等,還有缽盂式、鬥式、海棠式,款式多樣。其色的名稱也很多,比如藏經紙色、茄皮色、褐色、土古色、棗紅色、豬肝色、琥珀色、慄殼色、棠梨等,明人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寫道:“其款式之大雅,銅質之精粹,如良金之百鍊,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理之間。”今人有《大明宣德爐總論》《宣德爐研究》《金玉青煙》,可參讀比較。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宣銅爐銅質精純,色澤潤美,包漿溫潤清和。雖然這一重要工藝美術門類在系統研究上顯得困難重重,但並不影響藏家對宣銅爐的喜好和欣賞。在拍賣場上,宣銅爐最初只是零星地出現於瓷雜板塊,未成規模,更未被藏家認知、重視。直至2003年秋,中國嘉德推出“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21件王世襄舊藏的宣銅爐悉數成交,總成交額高達1179.2萬元,這直接刺激了整個宣銅爐收藏市場,藏家們開始關注宣銅爐並逐漸入市。七年後的2010年秋,北京匡時徵集其中20件再次推出“錦灰吉金——王世襄藏爐”專場,一舉創下總成交額9844.8萬元的紀錄,均價每件逾490萬元,有三件更是突破千萬元大關,而成為宣銅爐拍賣的歷史性事件。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此後,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相繼開設銅爐專題或專場性拍賣,如北京保利2013年春拍“千祥雲集——屈氏珍藏明清銅爐”、2013年秋拍“喜樂雲煙——明清銅爐”以及2014春拍開始設立的“吉金——重要私人收藏明清銅爐”,北京翰海徵集“留香”“案上煙雲”“煙緲集真”“爐香三昧”“繁華盛世”等一系列專場拍賣,宣銅爐市場進入蓬勃發展期,併成為拍賣板塊中不可或缺的品類,而不再是瓷雜板塊的小品。市場熱度對於銅爐文化的傳播與研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所謂市場帶動學術。學術界對銅爐的深入研究,也反作用於市場,提高著它的市場價值。

精品佳器再創價值新高

在北京大羿2017年秋拍,“明正德阿拉伯文爐瓶盒三事”是本年度宣銅爐拍賣中最為矚目的拍品,最終成交價為4370萬元。此一組三器,爐、瓶、盒齊備,浮雕阿拉伯文,為正德年間官鑄香具,形制、做工、皮殼協調統一,原裝一套使用,棗紅色皮,品相完美。阿拉伯文爐簡稱“阿文爐”,向為官鑄爐中本朝款爐的代表。正德阿文香爐、香具,多為皇宮御用或賞賜功臣,世代家族傳承。明代中期伊斯蘭文化傳播交流普遍,明武宗朱厚照信奉起伊斯蘭教,致使正德年間製作的銅香爐、景泰藍、瓷器等工藝品多有伊斯蘭文的出現,並有伊斯蘭藝術中的花草紋、幾何文及書寫經文的設計,時代特徵明顯,歷來為學者、藏家重視,是明清銅爐收藏系列中極其重要的品種。阿文爐在銅爐拍賣市場上一直熱度不減,價值穩增。一般單隻的精品阿文爐,拍出200萬至300萬元即為常態,爐、瓶、盒三事一套完整呈現者,可謂稀世珍品,可遇不可求,收藏價值不可估量。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另有一件“阿拉伯文衝耳爐”於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禹貢”專場呈現,阿文爐中一般常見鬲式、筒式,衝耳者數量較少。本品形制極為周正,整器入手,十分沉墜,乃正德一朝官鑄阿文爐之典範。腹部三組開光,內阿拉伯文裝飾,空白處鋪珍珠地,字口圓潤有力。經年盤養,器身現慄殼色,爐底仍可見大面積的棗紅皮色,是為原皮,油潤細膩。爐底中央開框,框內亦滿鋪珍珠地,內鑄“大明正德年制”楷書款,鑄後精修。足尖露銅處,見銅質金燦,至純至精。紅皮之爐,有明一代以正德朝為最佳,後人專稱“正德紅”。此爐形、色、款、質皆上品,最終以276萬元成交。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私款爐也是近年銅爐收藏的重要品類,價格居高,穩中求進。私款的概念是相對於官款而言,多為官宦富貴人家、文人士大夫訂製之物,精益求精,內涵獨具。晚明時期特殊的歷史社會造就了私款爐的出現與興盛,除了繁榮的商品經濟為根本原因外,文人的介入也是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明代文人數量眾多,出仕艱難,他們或“富則為商,巧則為工”,或專注書畫、小說、戲曲,或寄情山水,或醉心收藏,總之,在仕途之外另闢蹊徑,由此文房雅玩之風隨之大興。他們個性疏狂,直抒胸臆,品味超凡,參與到各種文玩的製作設計當中,宣銅爐也不例外,而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並獨樹一幟。按款識內容,私款主要包括齋堂款、藏玩者名號、製作者名號、詩文佳句等。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的“‘李曲江制’鬲式爐”,即為晚明文人私款爐表率。此爐流傳有序,先後為趙沆年、龐敦敏、王世襄收藏,2003年拍出24.2萬元,2010年再次在王世襄專場中拍出470.4萬元,此次最終成交價為943萬元。王世襄《自珍集》以此爐相較明式傢俱束腰繁簡之別,可見其經典代表性。他寫明式傢俱線腳:“邊抹即使同高,梟混也基本相似,但曲線舒斂緊緩稍有變化,頓覺殊觀。”細觀此爐,深得其意。一般常見鬲式爐為平唇口沿,而此件口沿一週起線,平沿內傾,恰如明式傢俱案面邊抹均勻的“欄水線”,抑或邊角的“陽線”。再看口沿下方束腰亦起線作弦紋,且是雙弦。束腰雙弦連接下方素圓鼓腹,再承外撇三足。底部“李曲江制”四字柳葉篆書款。整爐一氣呵成,線條連貫而又精神飽滿,可謂簡潔中蘊含著精煉的細節。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據王世襄記載:“民初李卿丈即卜居芳嘉園,去吾家僅數十步。後移居八大人衚衕,相隔只一巷。兒時常攜鴿至丈家門首放飛,入秋更捧蟋蟀盆求教。丈固酷愛球蟲而又精於此道者。趙伯母每撫我頭,給果餌。移居後,仍往請益,評蟋蟀外兼及銅爐矣。北京淪陷時,李卿丈為居家所需,不得不讓爐於龐敦敏。此後每道及,猶眷眷難忘。”李卿丈為生活所迫,變賣銅爐給龐敦敏,本件即其中之一。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同一專場中,明萬曆“鄂韡堂藏”蚰龍耳爐、明“啟懷堂家藏”馬槽爐、明末清初“徐冶公制”馬槽爐、明“文齋清玩”沖天耳爐、明“玉堂清玩”沖天耳爐等私款爐,銅質、款識、皮色、形制較一般銅爐更加精絕,件件簡潔溫潤,立意高遠,亦為文房清供佳器。同時,北京保利2017春拍的一件“清早期‘淡寧’款衝耳爐”亦為私款爐代表,款識內容乃私款中數量最少的詩文佳句,寓意淡泊寧靜,文人志士所向往。此爐器身較扁,薄唇外侈,短束頸,垂鼓腹。雙衝耳較薄,勢外傾,耳洞半圓,非清代明顯的高城門孔狀,是由明及清過渡時期特徵。底承三短乳足,勢外撇。內膛現旋削、鏟剔及放射性跳刀痕,是為晚明遺風。由於經年累月的焚香、盤養,包漿深沉、厚重,外壁黃中閃黑,內壁漆黑油亮。器壁上薄下厚,重量集中在下半部,尺寸雖不大,卻異常壓手,可見銅質精煉。爐底中央開小長方框,內淺刻“淡寧”篆書款,佈局飽滿,結體長方,追金石風。縱觀此爐造型、鑄工等,處處彰顯著由明入清的時代特徵,最終成交價230萬元。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同場中還有一件“‘巴格仿宣’款缽式爐”,圓渾飽滿,狀如寶珠,玲瓏致美,而同為亮點。此缽爐口徑、器高相等,上下相稱,比例掌握精準。常見缽爐,口沿一週多起燈草口,或稱一線口。此器則不同,口沿向內翻折而收,看似細微的變化,卻增加了制膜、澆鑄、皮色等道道工序的難度。通體現紅皮,稍淡於棗皮紅色,多稱豬肝色,嬌麗不造作,寶光內斂。又經年養護得法,包漿瑩潤,撫之綿滑,光亮可鑑。圓形底,底心微凹,開方框,鐫刻“巴格仿宣”楷書款。內膛麻地,器壁厚度勻稱。“巴格”最早可見載於《宣爐匯釋》:“巴氏仿鑄尚不劣,而裡世不見於著錄,未知為清何時人,爐亦稀見於世。”民國趙汝珍也曾評價:“清代雍正、乾隆兩朝均極摹制,惟巴格之仿宣可比宣器。”另有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一例“巴格仿宣”款蚰耳爐,故字號177098,是為乾隆朝巴格鑄爐的標準器。此爐最終以310.5萬元成交。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此外,兩組特別有趣的“迷你爐”,或稱“小宣銅彝爐”,它們的價格雖遠不及上述爐品,但十分好玩,市場價值看漲。它們尺寸極為小巧,大者口徑不逾八釐米,小者不足三釐米,重量多為兩百克以裡。形制多樣,靈巧活潑,令人愛不釋手。文獻中關於小宣銅彝爐的記載,可在明人的筆記、小說、戲劇中見到。文人士夫們結伴郊遊,山宿在外,必帶備具匣,小宣銅彝爐就是備具匣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可以把玩、焚香、品香。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七中提到備具匣,“下格稍高,置小宣銅彝爐一……精緻者,皆可入之,以供玩賞”。

文人情懷澆鑄宣銅品位

文化的傳承是很奇妙的,在商周時期,銅器大多為重器、禮器,到了周朝末年及兩漢,銅質的禮器之用式微,逐漸轉為貴族的生活器皿。在這一大趨勢下,具有實用功能的銅爐也就應運而生,它結合了宗教情操與心性修養,自上古的青銅器形式中蛻變而來,貴氣、大氣是與生俱來的氣質,加上文人士大夫的情懷,故以獨具的風格面貌展現於世人眼前。上到敬天祭祖、禮佛敬神,下到品香伴讀、琴棋書畫、雅事雅集等,以銅爐焚香伴左右,風雅之至。明代通俗小說《明珠緣》這樣描寫明末的居室:“一張天然幾擺著個古銅花瓶,內插幾枝玉蘭海棠,宣銅爐內焚著香。案上擺著幾部古書,壁上掛著一床錦囊古琴,兼之玉簫、象管,甚是幽雅潔淨。”單見室內几案上宣銅爐、古書等擺設,簡淡空靈,就能想到室主人的清高風骨。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明清宣銅爐代表著文人雅士的獨特品味和生活情趣,有一種簡約之美、內在之美和詩意之美。由古及今,宣銅爐的受眾亦十分廣泛,用途多樣,可賞可玩,這也為宣銅爐的收藏打下了廣泛基礎。王世襄曾漫話銅爐:“歷來藏爐家欣賞的就是其簡練造型和幽雅銅色,尤以不著纖塵,潤澤如處女肌膚,精光內含,靜而不囂為貴。這是經過長年炭墼燒爇,徐徐火養而成的。銅色也會在火養的過程中出現變化,越變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把玩摩挲宣銅爐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從中得到心靈的享受和滿足。當今收藏界,宣銅爐和玉器、竹木牙角、紫砂、銅胎掐絲琺琅等工藝門類一樣,已經成為獨立的品種。藏家的收藏系統由注重玩味性演變為深入認知人文價值,銅爐文化也隨之不斷地被髮掘、整理和傳播。這是市場使然,也是銅爐文化史上幾次高潮之後的一個重要時期。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通過拍賣現場,帶你瞭解明星拍品“宣德爐”

內容選自《中國藝術》2018年第7期

田旭《2017 年拍賣場上的“明星”宣銅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