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被批「叛國」忙改口 普京不戰即勝成真贏家

【俄羅斯龍報網】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舉行會晤結束後一天,特朗普改口了。

17日,他在白宮稱,他相信美國情報部門的結論,俄羅斯曾干擾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與特朗普這種前後顛倒的表態和美國國內的一片痛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美以及俄羅斯國內對普京在此次會晤中的收穫和表現給予的異口同聲的認可。那麼,這場費勁心思促成的會晤,雙方各有何收穫?

特朗普被批“叛国”忙改口 普京不战即胜成真赢家

當地時間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左)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晤。這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俄兩國總統首次舉行正式會晤。 (圖片來源:新華社)

站隊普京特朗普被批“叛國”忙改口

中新社報道,特朗普與普京會晤後共同會見了記者。在記者會上,特朗普說,“美國情報部門官員曾向我彙報稱,他們認為俄羅斯曾干擾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我想說,我想不到俄羅斯會這麼做的任何理由。”

此言一出,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多名美國會議員、前政府官員在記者會結束後出面批評特朗普過於軟弱,批評他“寧願相信普京也不願相信情報部門”的結論,甚至給他扣上了“敵我不分”、“叛國”的帽子。

17日,特朗普對上述表態作出澄清,稱是他“口誤”了,他原本想用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態度,應該說的是“不會”,而不是“會”,他的原意是:他相信情報部門的結論,他“想不到俄羅斯不會這麼做的任何理由”。

不過,他一邊更正口誤,同時又表示,俄羅斯的行為沒有對大選的結果產生影響。他的競選團隊沒有與俄羅斯政府合謀。

特朗普稱,本屆政府將繼續努力,打擊俄羅斯干擾美國選舉的企圖,確保2018年的中期選舉不受其影響。他強調,他對美國的情報部門有充分的信心,將給予全力支持。

話雖如此,但美國媒體卻普遍認為,他此番改口意在緩和美國國內的批評之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白宮幕僚團隊17日緊急會商應對之策,並建議特朗普對記者會上的言論作出澄清。

不戰即勝 輿論一面倒“普京是真正贏家”

上海澎湃新聞網報道,特朗普在與普京會晤這件事上似乎與其國內外盟友都難有共識,而俄美兩國國內的建制派不約而同地傾向於認為,普京是這次美俄首腦峰會的真正贏家。

路透社報道,俄羅斯一家官方報紙當日以“西方孤立俄羅斯的企圖失敗了”為頭版標題,顯示俄羅斯輿論認為“普特會”的召開對俄羅斯來說是利好消息。

報道稱,在莫斯科,政治精英們對於“普特會”的成果已有共識。雖然會晤在敘利亞、烏克蘭或裁軍方面沒有形成任何實質性成果,但美俄首腦一對一會談無疑向外界展示了俄羅斯作為美國的平等對話者的地位,而這種象徵意義,正是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以來俄羅斯夢寐以求的目標。

路透社引述了俄羅斯議會上院一位名叫阿列克謝·普斯科夫(AlexeyPushkov)的議員的評論說,“此時回想奧巴馬當時稱俄羅斯是‘虛弱的國家’,這十分可笑。”

在被記者們問及如何評論“普特會”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則回答道,“太棒了,(會晤)好得不能再好。”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精英也在對“普特會”的總結中得出了普京是贏家的結論。早在會晤前的15日,《紐約時報》就評論稱,當特朗普與普京一同坐在會場時,普京就已經贏了,因為這(美俄首腦平等對話)是普京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

美國輿論普遍認為,對俄羅斯來說,實現正式會晤是改善俄美關係進而擺脫西方制裁的第一步。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近年來,普京一直致力於重展俄羅斯昔日的雄風,包括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堅定態度和對西方制裁採取的強勢回應政策,他也曾表示,他的目標是與美國聯手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強力的安全保障和穩定性。

美國國內對“普特會”最強烈的批評來自參與“通俄門”調查的情報部門。路透社報道,前中情局局長布里南(Brennan)公開出言譴責特朗普會見普京的做法,稱之為“叛逆”行為。共和黨資深參議員麥凱恩(JohnMcCain)也評論稱“普特會”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共和黨在眾議院的領袖賴恩(Ryan)則直指特朗普“敵我不分”,稱特朗普必須認識到,“俄羅斯不是我們的盟友”。

在俄美領導人會晤後,英國《衛報》17日撰文稱,特朗普在會上向普京“投降”。報道稱,在首腦會晤以及兩人共同參加的記者會中,特朗普未能作出指責普京干預美國大選的動作,這是普京的勝利。

特朗普被批“叛国”忙改口 普京不战即胜成真赢家

惹怒盟友 靠打壓德國向俄羅斯秀肌肉

除了美國國內,同樣激烈的還有來自歐洲盟友的批評。在普特會之前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曾對盟友“開炮”,這讓北約盟國早在俄美元首會晤前就已疑慮重重。

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對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稱德國長期壓縮防務開支,卻把大筆的資金投入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簡直是俄羅斯的“俘虜”。

7月15日,特朗普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前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甚至將歐盟稱作美國的“對手”(foe)。德國媒體認為,特朗普在這番評論中使用的是foe這個詞,既可翻譯為“對手”,也可翻譯為“敵人”。

對此,德國外交部長馬斯在社交網站上回應稱,特朗普的言論再次表明,自從他就職以來,大西洋兩岸之間的政治隔閡加深。歐盟不能再毫無限制地信賴白宮,歐盟國家應更緊密團結,必須重新衡量與美國的夥伴關係。

就在與盟友“打嘴仗”之際,特朗普卻與普京進行了首腦會晤,其間,還包含只有翻譯在場的一對一“密談”。這令一些飽受特朗普指責的歐洲國家的輿論深感不滿。

法國《世界報》的一名資深政治記者希爾薇·考夫曼(SylvieKauffmann)在法國電視5臺近日播出的政論節目中指責特朗普採取了雙重標準。“他(特朗普)不能一面宣稱德國已經是俄羅斯的‘俘虜’,一面卻自己不顧盟國反對,與普京進行首腦峰會。”她分析稱,“特朗普攻擊(德國總理)默克爾與俄羅斯合作,是為了展示自己對俄羅斯的強硬一面,以減輕在‘通俄門’一事上承受的壓力。”

未來關係如何 還要看實際行動

無論輿論如何評判這場會晤,俄美兩國未來關係走向最終還是要落到實際行動。

中新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17日,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在莫斯科對媒體表示,俄國防部準備激活與美國同行就總參謀部和其他現有溝通渠道的聯繫,以便討論延長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有效期、敘利亞合作以及其他保障軍事安全的熱點問題。這也是在落實普京與特朗普在會晤期間就安全領域達成的共識。

但美國方面的行動或許有些令人意外。就在普特會的同一天,美國司法部16日宣佈起訴一名俄羅斯女子,理由是她非法充當俄政府代理人。

司法部當天在聲明中表示,這名女子名叫瑪利亞·布蒂娜,現年29歲,於本月15日被捕。聲明稱,布蒂娜在2015年至2017年間受命於一名俄政府高級別官員,非法充當俄政府代理人,試圖通過滲透一些民間組織來影響美國政治,以達到維護俄羅斯利益的目的。布蒂娜以學生身份進入美國,未按照法律要求註冊成為外國代理人。

聲明表示,布蒂娜已於16日下午在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區法院出庭受審。該案的聽證會將於本月18日進行。聲明稱,如果罪名成立,布蒂娜將最高面臨5年的刑期。

司法部當天的聲明沒有指明布蒂娜“影響美國政治”的具體內容。根據這份聲明,負責偵辦這起案件的是聯邦調查局華盛頓分局,對布蒂娜進行起訴的是司法部,而非負責“通俄門”調查的特別檢察官米勒。

布蒂娜的律師羅伯特·德里斯科爾16日發表聲明否認布萊娜是俄政府代理人。德里斯科爾表示,布蒂娜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始終在積極配合美國政府的調查,並主動前往美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楊成評價說,整體而言,俄美首腦的此次會晤如同此前各方預期的那樣並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國領導人未簽署任何政治文件即是一個旁證。儘管雙方確實在努力構建雙邊關係的新模式,但無可否認的是,美俄首腦在記者會上的自我陳述和自由問答都表明,兩國總統雖然惺惺相惜,但兩國的國家利益卻相距甚遠。在美俄各自的內部政治結構制約下,雙方關係正常化或許可期,但想要進入蜜月期短期內幾無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