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大學:書寫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面對國家支持民辦高校發展、推進地方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政策機遇,我們創辦一所受人尊敬的一流民辦大學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堅定!”孫珩超這樣說。

  自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以來,學校負重拼搏、砥礪前行,明確了應用型辦學定位,重視內涵發展,堅持質量立校、以生為本、人才強校的理念,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學校成為寧夏首所具有接受外國留學生培養資質的民辦高校,寧夏首所加入全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的高校,被自治區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成為寧夏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轉變整體轉型試點單位,入選閩寧本科高校“4+4”對口合作項目。

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以生為本、全員育人的理念,以黨建引領方向,以德育凝聚力量,以文化陶冶情操,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營造特色鮮明、文化和諧、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應用型的辦學特色

學校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校全面推行基於OBE教育理念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特色。先後與中興通訊、寧夏金融局、大唐國際、鄂爾多斯集團、福埃沃電梯等單位聯合開展校企協同育人試點,積極推行“雙證書”教育,加強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開放式的培養優勢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學校與福州大學採取“1+2+1”、“2+1+1”模式培養本科生,2018年聯合招收“2+2”本科實驗班”。學校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泰國、蘇丹等國20所大學以及臺灣銘傳大學、臺灣樹德科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開展學生互換、師資培養、文化交流等,已有292名學生作為交換生在國內外合作高校學習,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學校國際教育學院有來自馬來西亞、日本、巴基斯坦、蘇丹等17國家的百餘名留學生在校就讀,五洲學子同堂砥礪,形成鮮明的開放式培養優勢,國際交流走在全區高校前列。

銀川大學:書寫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創業就業優勢明顯 學校開辦了創新創業學院,有3000平米獨立的教育實踐地場所,有設施完善的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服務,從創新創業教育、項目篩選、團隊管理、技能培訓、場地設備提供、資金扶持到導師把脈實行全程支持。

“我覺得我做的最大的慈善就是銀川大學!”孫珩超說。

  這些年企業的公益事情我們一直都在做,孫珩超認為這是企業及企業家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從大的方面來講,孫珩超認為做的最大的慈善是銀川大學。銀川大學是集團全資投入的,創辦學校通過教育來扶貧,帶動我們寧夏的發展推動寧夏社會進步。我覺得這是一件大的善事。一年、兩年看不出來,20年也未必看得出來,四十年、五十年以後就能看出效果了。西海固的孩子從銀川大學畢業後到寶塔工作,現在有些已經當了廠長,走上管理崗位,家也落在了銀川,徹底從西海固走了出來。銀川大學的畢業生除了來寶塔就業,也給社會輸送了很多人才。這樣回頭看,辦教育真是一件好事。我們就是要辦一件對社會、對地方有意義的事。所以說我覺得創辦學校還是情懷、境界、我個人的志向都有所指。

銀川大學:書寫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建設難不難?難!但為什麼一定要建最好的?“因為學生需要,教學需要,學校發展需要!”這是一句樸實的回答,但這個聲音鏗鏘有力,體現出一所學校追求長遠發展的底氣和魄力。

  為了加強投入改善教學、生活環境。持續投入資金改擴建校園基礎設施,翻新舊樓、新建公寓,實驗實訓大樓、室內體育館、美食廣場、後勤綜合樓、五人制足球場等先後投入使用。新建濱河校區,實現中職部整體搬遷,獨立設置銀川科技職業學校,形成了中職依託銀川大學獨立辦學的新格局。

銀川大學:書寫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2018年5月投入使用的銀川大學新圖書館總投資1.2億元,總建築面積為3.2萬平方米,層高為六層,共有大型書庫及借閱區11個,大型閱覽室5個,設計4500個閱覽席位,周開放98小時,館藏紙質圖書68萬冊,各類電子文獻31萬冊,是目前寧夏高校單體最大的數字化圖書館。新圖書館的規劃借鑑了國內外大學圖書館的先進理念,按現代化圖書館的標準建設。擁有圖書自助借還系統、圖書智能分揀系統和讀者自助服務體系,數字化自主學習中心、個性化學習空間和休閒閱覽交流空間等現代化服務功能,充分體現了現代圖書館智能化、數字化和人性化的特徵。

銀川大學:書寫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先後出臺支持民辦學校發展政策,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銀川大學正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改革創新,團結奮進,為建設寧夏一流、西部知名的民辦高校而努力奮鬥。

銀川大學:書寫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回顧19年前孫珩超對教育的情懷於1999年投資創辦了銀川大學,多年來學校堅持公益性辦學原則,為的就是教書育人,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應用型技術人才。19年風雨兼程,“辦一所好大學”始終是他孜孜追求的夢想。

  銀川大學近20年發展,每年的鉅額資金的投入,從硬件到師資,從技術研發支持到科研項目爭取,發展到現在民辦一流大學。現在的銀川大學是教育部批准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理事單位,是寧夏地方本科高校整體轉型試點院校,是閩寧合作福州大學對口援建高校。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發展,學校形成了應用型辦學特色、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和國際化發展思路。現有校本部和濱河、鶴泉湖三個校區。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其中包括來自摩洛哥、科威特、埃及、加納、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蘇丹等17個國家留學生百餘人。學校連續13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為社會輸送了近3萬名應用型人才。

  學校本科專業也從5個增至27個,在校本科生從440名增至6000多名,累計32名本科生考取碩士研究生。作為教育部評定的“全國畢業生典型經驗高校50強”院校,書寫了西部現代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教育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