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八王之亂是怎麼一回事?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之初,鑑於曹魏因孤立而亡,便大封宗室子弟為王,並各自給予兵權

。諸王掌握兵權以後,勢力強大,武帝死後,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就發生了所謂的“八王之亂”。

短史記:八王之亂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太子司馬衷立,是為晉惠帝。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血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

史書說惠帝愚笨,一般都是以上面兩個例子來證明的,可是在嵇紹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述:

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這種口吻,很不像是十分愚蠢的人說的話。這便是歷史記載的矛盾之處。真實的的惠帝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在主弱臣強、皇權孱弱的情況下,就給後宮干政、藩王叛亂提供了可乘之機

皇后賈南風也想幹預政事,卻屢受楊駿阻礙,很是不平,便派人私下聯絡楚王司馬瑋,共同對付楊駿。楚王欣然同意,就帶兵入京。

賈南風逼惠帝下詔使楚王攻楊駿。楊駿被殺,楊太后也被幽禁在金墉城。

楊駿既死,汝南王司馬亮和衛瓘共同理政。楚王又勾結賈南風殺司馬亮和衛瓘,而楚王亦因“矯詔“”被賈南風殺死。大權落入賈南風手中,於是她殺掉了楊太后,又把不是她自己所生的愍懷太子司馬燏廢殺。

短史記:八王之亂是怎麼一回事?

那時候趙王司馬倫總領禁軍,就起兵殺掉賈南風,自為相國,專制一切。後來索性把惠帝幽禁在金墉城,稱他為太上皇(司馬倫是宣帝司馬懿第九子,稱自己的侄孫為太上皇,司馬倫也是史上第一個),自己做了皇帝。

齊王司馬冏不服,便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起兵討伐司馬倫。三王打敗司馬倫後,迎惠帝復立。齊王司馬冏入京師洛陽執掌軍政大權,河間王司馬顒又唆使長沙王司馬乂攻殺齊王。

在殺掉齊王司馬囧之後,長沙王司馬乂開始主持朝政。河間王、成都王又起兵討伐長沙王,戰局僵持,不能取勝。東海王畏懼敵軍勢力強大,恐城破後自己受牽連,於是發動秘密政變,抓捕司馬乂,把他囚禁於金墉城。成都王入京,長沙王司馬乂被炙殺。

司馬乂被殺後,太子司馬覃被廢,成都王司馬穎被立為皇太帝。時下朝政又為成都王司馬穎所把持, 他挾持惠帝到他的根據地鄴城。東海王司馬越奉惠帝號召四方,興兵討伐成都王。蕩陰之戰,東海王司馬越戰敗逃走,惠帝又被解送鄴城。那時的司馬穎志得意滿,卻不料被幽州都督王浚、東瀛公司馬騰借鮮卑、烏桓兵給打敗。於是成都王司馬穎帶著惠帝逃往洛陽。東海王司馬越攻成都王司馬穎時,河間王司馬顒派部將張方領兵救應,東海王敗,張方就鎮守洛陽。成都王逃往洛陽時,張方便帶騎兵三千,挾持成都王司馬穎和惠帝赴長安。

於是河間王執政,成都王被廢。

短史記:八王之亂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候東海王司馬越早在山東一帶,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聞得惠帝到長安,便發兵討伐河間王司馬顒,王浚等群起響應,東海王司馬越被推選為盟主。那時山東兵勢很盛,又有王浚所帶鮮卑、烏桓兵做先鋒,所向無敵。司馬越打入關中後,河間王、成都王戰敗逃走,惠帝回京師洛陽,東海王司馬越做太傅,掌握朝政。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先後在途中被殺。不久惠帝也被司馬越毒殺。皇太帝司馬熾即位,是為懷帝。

那時天下大亂,匈奴人劉淵趁機割據自立。永嘉五年,劉漢政權部將,羯人石勒在河南一帶劫掠,司馬越帶兵討伐,死於途中。晉朝精銳被石勒追殺全滅。

從汝南王司馬亮到東海王司馬越,共計八王,歷時16年,先後以爭權作亂而死。《晉書》將他們八王放在一起作傳,歷史上就稱為“八王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