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了。”

什么叫改变命运?我们可以先来下个定义。

带着父母脱离农村的困窘,至少要过上城里的生活,至少不再为物质发愁。

说的再直白点,要有车有房有事业。

为什么说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用“唯一”是不是有点绝对。

其实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而言,有一个隐形的压力,背在我们身上——我们父母觉得考上大学后可以衣食无忧,但我们走出去才发现早已遍地都是大学生。

从天选之子到芸芸众生的感觉,有些人没能承受得住,这就像我们费尽心力爬完了梯子,本以为人生可以圆满的时候,生活给我们指了指前方的路,我们突然明白,其实只是刚从地窖爬到水平线而已。

我们本以为的终点,其实只是起点

01

但我们必须努力,因为贫穷没有留给我们太多抱怨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读书也是我们往上走的唯一机会。

我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拿我个人为例,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最后没有考上高中的占了四分之三。到现在,很多人还在四处打工,居无定所的,占了绝大部分。

茫茫大山,读书像是从天上倒挂下来的梯子。我们的父母也只是读完了初中,他们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了我们身上。有时候觉得他们和别人家的父母不一样,从小就赶我们往外走:“孩子,好好读书,将来离开咱们这个地方。”

如果不是望子成龙,想来没有父母愿意这样。

02

眼界真的很重要,差下的,只能靠自己努力补。

大学前努力读书,是为了认真掌握教科书然后考上一个好大学;上大学后努力读书,是为了广泛吸取各种知识,然后给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之前是为了拿到资格证,之后才真正开始起跑。

最近这些年开始传起了“读书无用论”,举一些例子论证读了大学后很多人的工资,也比不上不读大学的很多人。这个观点我从来都不支持,第一,大学只是一个平台,读书不全等于读大学。第二,低文凭者的成功,从来都没有那么容易。第三,读完大学后也许我们过得没那么好,但也不至于太坏,这里有一个下限的问题。

他们说上大学不如读技校,读技校出来可以直接赚钱,但未来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完善,之后比拼的重点,更多放在了认知能力上面。

他们说书读了也没法全部记住,读再多也是浪费,但读书就像吃饭,粮食可以帮助我们长身体,知识潜移默化可以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他们还会举一些商业大佬的例子,提到了有些人辍学,有些人并没有考上名校,但我看到,这些人无疑都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书里的世界那么大,我们确实应该去看看。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迷茫,对未来充满恐惧,对眼下的经济担忧,但在风里走一走,睡一觉起来就好了。

因为再往前,我们只有自己,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03

回到今天的题目: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能改变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反着问一下:对于穷人家的孩子,如果不读书,又能改变什么?

前段时间印度电影《起跑线》在中国上映,里面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中产阶级的女主人公在贫民区里假扮穷人时,她真正贫困的邻居说了一句话:真正的贫穷,从来都没法教。

有的只是勇敢面对,然后争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可能性。

而这份可能性,大概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最好机会。

04

读书是大部分人的捷径

很多人以为不用辛苦读书就能凭借着家庭背景过上好生活才是捷径,但是其实读书或许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捷径。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家庭背景是不能改变的,而唯一可以让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方法,就是读书。

今年韩寒在微博中坦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这与他当年的态度大相径庭。

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读书好的人在社会中看似具有某种优势,但社会奖励他的不是名校的文凭,而是他为了获得这张文凭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进了名校就放纵,一手好牌却输得精光;有的人高考失利,却用四年讲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读书无用论”这种话,自谦起来说说也就算了,千万不要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