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這三個思維模式決定發展路徑

信不信,這三個思維模式決定發展路徑

在自己當前的團隊當中,有著不同個性的夥伴,這樣使得團隊呈現多元化和差異性,也會更有趣。

個性不同,應該包容。

但在此之外,穿過個性的表象,能看到每個人底層思維方式的不同,而這會直接決定了他未來的業務情況和發展。

思維方式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發展路徑就不同。有人急躁地離開,另尋牽絆;有人選擇堅守,靜待花開。

比如跟一位曾經的下屬小A溝通,聊到當前業務比較差的情況,在她的言語之中,只有對於合作伙伴的抱怨。

先把我們的業務模式介紹一下,我們的保險業務是通過銀行渠道展開,也就是說是通過銀行夥伴來見到客戶。特別是對於中信保誠這樣堅持"保險姓保"的公司,不做期限短、回本快的純理財型產品。

在銷售時,需要以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為基礎,使用專業化的銷售模式,因此對於銷售人員的整體能力要求更高。不光自己具備銷售能力,還需要跟理財經理打好配合,他們對於客戶的瞭解更多,我們輔以專業化銷售的幫助。

但是在小A的描述時,具體的事件是在一次銷售當中,自己已經把客戶談好決定購買。但在實際下單時,自己接了一個電話,交給行方人員來服務。但正是一個電話的功夫,單子就飛了。

就針對這個事情,小A覺得行方人員差,因為別人不行,所以沒法再堅持下去。當你引導她如果真是如此,那可以自己做好全流程的跟進,逐步地培養銀行方的能力時,她的回答是,“業務是大家分工一起做的,大家都受益,憑什麼我一個人幹?”(想起自己當初面談時的尷尬臉~)

後來回想起面談,我想她的回答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種是確實認為自己具備能力。一種是其實自己也不行,那麼說別人不行是最好的開脫方式。。

如果是一名能力強的銷售,在配合的初期,她一定會堅持全程跟蹤服務。即使發現對方能力還需提升,發現問題她不會只有抱怨。完全可以自己先來,那應該是做為銷售要必達成目標的堅定以及做好全程服務的嗅覺。

也就是說,大概率的可能是第二種,是她自己的抱怨毀掉提升空間。

好了,來談談案例之外,反應出的底層思維,可以把這理解成是一種不成熟的職場心態,不妨來聊聊這種不成熟的常見表現。

(僅僅站在這件事情的立場上,不去假設小A的離開是有其它難以言說的原因)

表現一 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No),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Yes)。

信不信,這三個思維模式決定發展路徑

不想要的東西往往是人性直接抗拒的,拿工作來說,最大的期望是事少、錢多、離家近,或者說最大的期望是不上班。但現實往往是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事多錢少是每個人都不想要的,人和人的區別就在於想要什麼,因為想要而去承擔那些不想要的痛苦

想賺錢,想發展,就要付出代價,要麼是拿時間換,要麼是拿才華換,要麼是拿資源換,如此而已。

不想要的是義務,想要是權利,權利義務會有偏差,但往往處於動態平衡當中。當你覺得兩者中產生了不平衡,要麼是能力不足,要麼是期望過高。

所以想明白自己要什麼才是影響自己決策最關鍵的因素。

拿金融理財來講,選擇某一種產品,是選擇它的長處,但同時又不願意承擔它的不足,所以容易被保本、收益高的產品欺騙。但實際是,保本很難收益高,收益高的很難靈活性特別好,難以完美。

對完美的期待就是什麼都想要,卻不願意承擔責任,在職場上的不成熟正如是。

想要的是自己定下的目標,說的是關注結果,比如每個人工作都要獲得收入和發展。

不想要的往往在過程中,比如壓力大、時間長、暫時的收入不高。

職場不成熟的表現就是放大過程中的不適,卻忽視對於目標的關注。

表現二 腦袋裡只有Yes和No,卻沒有權衡

信不信,這三個思維模式決定發展路徑

在實際生活中,想要和不想要還可以還互相轉化,這是通過個人工作和公司要求之間的轉化。

比如說,公司臨時要你負責一個項目,還是在你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的情況下。

常見的反應是say no,告訴老闆,我太忙了根本就沒有辦法等等~~

但你想想,不是什麼一定要說no啊,無非談談條件好了。先說Yes,然後向對方提出資源、人力的要求,甚至是完成之後獎勵的要求等等。沒什麼不能談的,就看條件夠不夠(當然,不觸犯法律底線,不違背道德倫理是底線)

但是人性的潛意識第一反應會是say no,拒絕太容易說出口,而答應就要付出,付出就會改變,改變就會帶來不適,進而拒絕。

不妨,說Yes,然後再去尋找資源。這就是Yes 和 No的反轉。

Say no,就錯過機會。選擇Yes,條件談判而已。

表現三 你的Yes和別人的No,重心在哪裡?

信不信,這三個思維模式決定發展路徑

我們往往會把眼光聚焦於自己的長處上,進而自我感覺良好;卻容易糾結在他人的不足上,抱怨、指責,無法合作。

人性的弱點是,對自己得過且過,對他人卻足夠苛刻。

放棄對於完美的要求,前面講了對事情的部分,延展開來,也要放棄對於他人完美的要求。

應該做的是嚴於律已,寬已待人,對嗎?

再延伸來講,這並非逼迫自己去欣賞他人,而是你的腦海裡有至少有兩種價值觀的存在,還能安然地相處

比如做為理財顧問,要接受冒險型客戶的理財價值觀,也能理解保守型客戶的初衷,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有適合。

你不能說教,而是站在第三方立場的表達,決定交給對方。

結語

Yes 和 No,說的是對事情,對環境,對他人的權衡。

對你有觸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