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醫學著作《傷寒論》中留存著一個重要的問題——書中的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讓我們來仔細鑑別一番兩者。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芍藥始載於《本經》中品。陶弘景《本草經》始分赤、白兩種——"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開寶本草》載:"此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紅白二色。"

《本草圖經》載:"芍藥二種,一者金芍藥,二者木芍藥。救病用金芍藥,色白多脂肉,木芍藥色紫瘦多脈。"又載:"今處處有之,淮南者勝。春生紅芽作叢,莖上三枝五葉,似牡丹而狹長,高一、二尺。夏開花,有紅白紫數種,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時採根。"

《本草別說》載:"《本經》芍藥生丘陵川穀,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種植……每歲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為藥。"則可知宋代已採用栽培的芍藥,且已分色白多脂肉者和色紫瘦多脈者二種。這和當前以家種經加工而成白芍和以野生細瘦多筋未加工者為赤芍有相似之處。

但《本草綱目》曾雲:"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在《品彙精要》中又確實有白芍開白花,赤芍開紅花的彩色圖。這說明了

明代以前確實也有用這樣的標準來分辨赤、白芍。花之赤白有時會影響根皮的色澤,但不一定能作為區別芍藥種類的依據。因而我們不妨從具體功能和用藥禁忌進行更加細緻的對比: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很多醫家以“白補赤瀉”來高度概括白芍、赤芍之區別。上表中,兩者在性味上的差異雖僅僅體現在白芍兼具酸性,但二者功效具有顯著差異。二者雖然都主治崩漏,但白芍因兼具酸性而偏於收斂,補益,主治之崩漏多為虛證,赤芍則為實證。那麼白芍補虛,赤芍祛邪,這一說法又是否準確呢?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可以見得的是,赤芍更適合用於血分有熱之實證,而白芍更適合氣分不足之虛證,而這樣的概括仍然是有限的,實際上,歷代醫家對此問題早有詳細對比: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這裡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白芍絕非單純的補虛藥物,《本草備要》有言:"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於皮裡,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我們知道甘草有較強的補益作用,而在這裡,加用白芍止腹痛的含義並非相須補益,而是伐肝,這就是李時珍所說的“土中瀉木”,所以李時珍也強調"產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成無己對此的註解是——"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酸,收也,洩也;芍藥之酸,

收陰氣而洩邪氣。"

相比之下,赤芍的瀉力自然更強:《藥品化義》認為:能主降,善行血滯,調女人之經,消瘀通乳;以其性稟寒,能解熱煩,祛內停之溼,利水通便。較白芍味苦重,但能瀉而無補,所以其所入之方劑,也多為瀉熱瀉毒之劑量: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張仲景時代芍藥不分赤芍、白芍,《傷寒論》中所用芍藥是赤芍還是白芍一直被後世醫家爭論。從芍藥的源流及植物學、功效及現代藥理研究這幾個方面,對芍藥在《傷寒論》中的應用進行考證,認為《傷寒論》中所用芍藥應為赤芍。但在臨床實踐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確定是使用赤芍還是白芍,或兩者同用,不可拘泥。

參考文獻

郭偉, 杜鑫. 《傷寒論》之芍藥考[J]. 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2013, 34(11):22-24.

彭浩, 姚真, 王晶晶,等. 《傷寒論》中芍藥考[J].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15(2):496-498.

中醫原創知識分享,傷寒論中芍藥到底是赤芍還是白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