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傷寒論》脈學初探

《傷寒論》脈學初探

《傷寒論》脈學初探

《傷寒論》關於脈診的原文共有146條,約佔全文的1/3多。古本《傷寒論》中尚有“辨脈法”(34條)*和“平脈法”(42條)兩篇脈法的專論,可見仲景對脈診十分重視。再檢閱《傷寒論》每篇的命題來看,又均以“辨某某病脈證並治”為篇名,說明其診疾論病乃是以脈、證、治三者相結合的。由此可知,《傷寒論》診察疾病的方法,是以“四診合參”進行憑脈辨證,因證擇方。有機聯繫的全過程,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綜觀全論的脈診原文,約可概括為辨別證候、闡發病機、指導治療、判斷預後四個方面的臨床意義。茲分述於後:

《傷寒論》脈學初探

一、辨別證侯

論中以脈診來辨別證候的,有辨六經主證,有辨病名,有辨病性,有辨病位,雖然其所辨不同,但都是以脈診來規定其特定意義則是完全一致的。

(一)辨主證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91)“傷寒脈弦而細,頭痛發熱,屬少陽。”(266)“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278)“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腹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338)

凡上述六經主證的脈法,是辨別主證的關鍵所在。比如,太陽病具有頭項強痛而惡寒的表證,則必須有“脈浮”的表脈。相反如具上述表證而沒有脈浮的表脈,那就不能成為太陽表證。再如,少陰病的“脈微細”,一般地說,微為氣虛,細乃血少,微細之脈並見,反映少陰病是氣血虛弱的全身性功能低下的病症,故病者精神不支而欲寐。可見,六經的主證和主脈有其內在的聯繫,兩者必然是(當然也有脈證不符的情況)以一定的病機所決定的。有是證必有是脈,六經脈法皆然,餘者以此類推。

(二)辨病名

《傷寒論》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

如上所述的“緩”、“緊”、“浮”三種脈象,是如何在辨別病名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為如果太陽中風表虛證,具有發熱汗出惡風的主症,若其脈不緩而數,那疾病的本質就變成了風熱表實證。又如傷寒脈浮,因為風寒束表,衛陽鬱遏,正氣抗邪有力,脈象應當是浮緊有力。假如具有傷寒表實之證,其脈不緊而緩或弱,無疑就是表兼裡虛證,這顯然又不能診斷為傷寒表實證。所以,脈象在“脈證合參”的前提下,它對病名是有定性的作用的。至於風溫脈陰陽俱浮,而在臨床上應當是脈浮數,即吳鞠通所說的“不緩不緊而動數”的意思。再結合原文116條“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的精神,前後印證,風溫脈陰陽俱浮的浮數脈就一目瞭然了。

《傷寒論》脈學初探

(三)辨病性

《傷寒論》說:“脈浮者,病在表…”(51)“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者,沉為裡。”(223)“傷寒脈遲。。。脈遲為寒。”(333)“病人脈數,數為熱……”(126)“尺中脈微此裡虛……”(49)“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之……”(219)

如上所述,浮脈主表,沉脈主裡;遲脈主寒,數脈主熱;微細屬虛,滑疾屬實。這是論中以脈診辨病性的基本規律。若再從全論的脈法和臨床實際來推論,雖然以浮沉分表裡,遲數辨寒熱,但又當視其脈象相兼而定。例如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沉數屬裡熱,沉緊屬裡寒等,這樣把兩種脈象結合起來,才切合臨床實際。

(四)辨病位

《傷寒論•辨脈法》說:“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髒……”此即以浮沉遲數來測定病變的部位。程知說:“軀殼之外,榮衛為表,軀殼之內,臟腑為裡,故以浮沉別之。”《難經‘九難》說:“何以別知臟腑之病?然數者腑也,遲者髒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以上所論,就一般而言,以脈之浮沉遲數,配合表裡臟腑,是言其常,而不是言其變。不過,浮沉定表裡似無可非議,而遲數定臟腑則多有疑義,如程知說:“傷寒中之傳變,亦有數而入髒,遲而腑。”程氏之見,似乎是常中之變,表面看來是相矛盾,而實質上是一致的。因此不論臟腑表裡,都可出現浮沉遲數的現象,這應當是屬於變法的範疇,那就不能從文字表面拘執。所以,讀仲景書既要知常也要達變,只有知常達變,方可瞭然於胸中,運用於臨床。

《傷寒論》脈學初探

二、闡述病機

論中以脈法來提示病機,這一精神貫穿於《傷寒論》的全部脈法之中,它啟示醫者通過脈象來揣測病機,而不是孤立地就脈論脈,那就會失卻仲景脈法的原旨。

《傷寒論》說:“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12)“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9)

上述兩條,一者以脈表明太陽表虛之理,一者以脈解釋脾約之機。前者以陽浮陰弱之脈說明衛強營弱而自發熱,自汗出的病機;後者以浮澀之脈說明胃熱津傷脾不能轉輸而約束的大便難證,又如症象陽旦的“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痙攣……”(30)等,都是隻提脈象以概病機。論中此類條文,示人從脈象去領悟病機,而不能言脈不言病,不然則失去了實際意義。

論中以脈法來指導治療者,諸如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清不可清,以及可溫、可補、可吐、可灸不可灸等多方面。

(一)可汗不可汗

《傷寒論》說:“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46)“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17)“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50)“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27)“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266)“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285)“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286)

概括言之,論中表實證可發汗者有浮緊浮數之脈,亦有表虛不可發汗的浮弱脈,前者風寒束表,正氣有力抗邪,故脈浮緊(或浮數)有力,以麻黃湯峻汗攻邪;後者風寒在表,衛外不固,營陰外洩,故脈應浮緩而弱,以桂枝湯調和營衛。此兩者表證與表脈俱備,治療當可發汗。至於不可發汗,有表實不可用桂枝湯,表虛不可用麻黃湯之禁,以及陽氣虛脈微弱,陰血虛尺中遲,乃至少陽、少陰之禁汗例,均可以從脈象中獲得診斷的依據。

(二)可下不可下

《傷寒論》說:“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242)“結胸症,其脈浮大者,不可下。”(136)“太陰為病,脈弱者,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280)“少陰病……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286)

傷寒可下之症,因其熱聚胃腑,脈必數實有力,故以攻下逐實法治,若雖熱實,如結胸脈浮大,胃腸並無可攻之實,故不可下。少陰尺脈弱澀,為病在裡,屬氣血虧虛之證,無疑是在禁下之列。

《傷寒論》脈學初探

(三)可清不可清

《傷寒論》說:“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350)“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175)

論中可清之證,脈皆洪大滑疾,這是熱邪鼓舞,正氣盛邪亦猖獗。凡陽明熱盛於外,脈洪大必與大熱大汗大煩渴之症並存,但亦有熱伏於裡,所謂“裡有熱”的熱厥證,此時脈可見沉伏或沉而滑疾。其治皆用白虎湯達熱出表。若發熱無汗表不解,脈雖浮亦不可以白虎之剽悍,此為論中先表后里的定法。

(四)可溫與可補

《傷寒論》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13)“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301)“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94)“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171)“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102)

傷寒以寒立論,論中有表寒有裡寒,有經寒有髒寒。表證病在陽經而脈沉,應發表溫經以散寒,裡證病在髒而脈沉,應溫髒(多指脾腎)的虛寒,但不論其屬表屬裡,脈沉者是為陽虛可溫之證。脈結代是脈搏間歇,屬陰陽氣血不足,故心悸不安,用炙甘草湯陰陽並補,氣血兩調。陽脈澀,陰脈弦,為土虛木旺,故小建中湯,扶土抑木,建中補虛。

在《傷寒論》中,還有可灸可不灸。如“少陰病,吐利……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292)“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炙之:”(349)“微數之脈,慎不可灸……”(119)凡此可炙者為陰寒之證,多屬陽虛,脈不至是氣血無力鼓動血脈,常見微細模糊之脈;脈促應為虛細而數,亦是陽虛之虞,故灸少陰經穴,溫經以復脈。不可灸而脈微數,是為陰血不足,亦或為熱鬱伏而脈數,均應禁止溫灸。由此推論,微數之脈,亦不可辛溫助陽,免於火灼筋傷而成火逆。

此外,尚有可吐之證,如“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171)又“少陰病,飲食人口則吐……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324)以及“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354)

“凡此可吐之證,其脈寸微浮,只是指病在胸膈的部位而言,而脈弦遲,及脈乍緊,均為胸膈間有痰水、宿食之故,因為有形之痰食,氣機阻滯壅澀,使之脈流不暢。

《傷寒論》脈學初探

四、判斷預後

論中推論判斷預後的脈法,包括辨傳變、辨病癒、辨生死等,這類反應各種不同轉歸的脈法,驗之臨床,頗有實用價值。

(一)辨傳與變

《傷寒論》說:“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4)外感熱病,脈數急為病進欲傳裡;脈靜是平和之意,為病不化燥入裡之徵,故不傳。從脈候來推斷疾病傳變與否,是臨床的重要標誌之一。

(二)辨病欲愈

《傷寒論》說:“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271)“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274)“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287)“少陰中風,脈陽徽陰浮者,為欲愈。”(290)

傷寒三陽病不傳而欲愈,脈象多由浮緊急數而轉脈小,是病不內傳欲已之徵。三陰病欲愈,由陰轉陽,脈緊去而暴微或脈長,是正氣來複,脈象因之和緩充盈。

(三)辨生與死

《傷寒論》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216)“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217)“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315)

論中以脈決生死者,一為治不如法,以致津傷脈短者多難治或死,脈自和為津液未傷可生;一為陽熱之極,脈弦為正可勝邪者生,澀為熱灼津竭者多難治或死;一為陰寒之極,脈暴出是正氣驟脫,脈微數是正氣尚存。總之,脈證相符可生,脈證不符多難治或死,久病正氣不足脈應顯虛,脈反實者多是病進。總的原則是脈證相符,有是證即有是脈,預後多良好;脈證不符,證與脈相反,預後多不良。

前已述及,仲景脈診的涵義是多方面的,內容極為廣泛而深刻。要領悟其精神實質,應重在“脈證合參”,切不可膠柱鼓瑟。尤其是初學者,更應結合臨床細心體會,使之更好地指導實踐。

《傷寒論》脈學初探

1、

2、

3、

4、

5、

6、

7、

8、

9、

10、

《傷寒論》脈學初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傷寒論》脈學初探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傷寒論》脈學初探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本頭條發佈的版權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當,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與醫生成朋友,多個健康顧問,健康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