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家电品牌惠而浦,是怎样在中国一步步迷失的?

美国第一家电品牌惠而浦,是怎样在中国一步步迷失的?

惠而浦(中国)上周发布公告称,金友华将于12月29日辞去董事长一职,亚太区总裁吴胜波将进入惠而浦(中国)董事局。三个月前,金友华刚辞去公司总裁一职,而最近半年,还有五位高管相继请辞。

在高管人事更迭的背后,惠而浦刚刚经历近2亿元的会计计提差错的负面事件影响。12月12日,惠而浦(600983)股价收报6.98元,盘中见6.95元创出四年以来新低(除权后价格)。虽然过去几十年来,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惠而浦拥有多品牌运营的成功经验,然而却在中国市场迟迟没有找到突破口。

半年6位高管密集请辞

金友华的辞职似乎令惠而浦彻底迷失在中国市场。

金友华可以说是惠而浦的一面旗帜。从2008年担任合肥三洋荣事达董事长开始,金友华就一直执掌这家公司。惠而浦中国成立后,金友华仍是公司的总裁兼董事长。同时,金友华还担任中国家电协会的副理事长、合肥信息家电行业协会会长,在家电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金友华的辞职,是为惠而浦披露出来的财务事故承担责任。”家电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不过,这仅仅是一方面,惠而浦近3年来不尽如人意的经营表现,也导致金友华的离任。

10月15日晚,惠而浦(中国)发布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称,公司2015年、2016年因差错导致分别多算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亿元、8901.99万元;另外,此次会计差错更正还将分别累计减少公司2015年、2016年合并总资产1.82亿元、3.17亿元。这直接导致接近2亿净利润、5亿多净资产,瞬间灰飞烟灭。

惠而浦调整后的财报显示,2014年惠而浦营收55亿元,同比仅增3.37%;2015年营收53.8亿元;2016年营收54亿元。连续3年营收数据徘徊不前,和同时期的知名家电企业相差越来越远。

美国第一家电品牌惠而浦,是怎样在中国一步步迷失的?

同样的环境下,中国本土白色家电三巨头业绩却依旧保持了增长。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54.61亿元、149.98亿元、56.82亿元,分别保持了24.48%、26.43%和22%的增长。

事实上,从今年初开始,惠而浦高层就动荡不止,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惠而浦眼下的困境。2017年2月,George Wong辞任CFO,而这已经是不到两年时间内,首席财务官职位的第四度易主;10月18日,公司独立董事曹若华提交的书面辞呈,申请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职务;11月17日,一直负责合肥三洋和惠而浦中国营销工作的章荣中,辞去惠而浦中国副总裁的职务,并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同期,惠而浦中国的副总裁黄秋宏也辞去副总裁的职务。

此外,12月13日,也就是在公告金友华离职的前一天,惠而浦中国中层大规模换人,时任销售财务负责人、电商负责人、财税会计负责任人、连锁业务负责人、物流负责人、销售财务洗衣机经历、电商专员为重大会计差错背锅,与惠而浦和平分手。

中怡康副总裁彭煜表示,惠而浦中国此次换帅,意味着美国总部希望增强对中国业务的控制力,强化产品导向,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但是本土化依然是考验惠而浦在中国市场能走多远的问题。

白电巨头中国水土不服

自1994年登陆中国以来,惠而浦先后收购了北京雪花冰箱、上海水仙洗衣机、顺德蚬华微波炉和深圳蓝波空调,但这4次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14年,惠而浦入主合肥三洋,成为其控股股东。

然而自2014年开始,中国业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却连年下滑。时隔不到三年,今年10月3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今年1-9月,惠而浦中国营收49亿元,同比减少3.57%;亏损5661万元,净利润同比减少123.44%。

对于公司三季报显示的营收净利润下滑的问题,惠而浦方面解释称,公司出现利润亏损的情况首先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导致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其次是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高端产品结构没有达到预期,导致产品均价下降。

美国第一家电品牌惠而浦,是怎样在中国一步步迷失的?

随着金友华的谢幕,惠而浦持续动荡的人事调整也有望告一段落。但留给继任者吴胜波的路显然不是坦途,尤其是惠而浦负责的四大品牌关系。

坐拥惠而浦、三洋、帝度、荣事达四大品牌的惠而浦(中国),其产品线非常宽广,从洗衣机、冰箱等常用家电,到厨房电器、生活电器的覆盖,无所不及。此前金友华曾经明确表示,公司内部将旗下4大品牌分为3个矩阵:三洋和帝度沿袭日系的设计风格,更重视健康、生态,设计的精细化;荣事达在中国妇孺皆知,口碑的核心是品质;惠而浦的定位则是“百年品质创易生活”,主打中高端。

然而,荣事达品牌所有权在合肥国资委,虽目前授权了惠而浦,但由于历史原因品牌对外授权使用混乱。三洋虽然在惠而浦收购案中将股权全部出售给惠而浦,但之前已将民用白电业务出售给海尔,并改名Haier Aqua。惠而浦徒留三洋品牌,却无任何技术收获。

2011年荣事达三洋推出了主打冰箱的帝度品牌,但最近几年来在市场上面临着对手的强势打压,市场空间颇为尴尬。而惠而浦品牌本身由于历史原因,空调、热水器、小家电品牌使用权在苏宁手中。最终,名义上的“四大品牌”却让惠而浦中国团队在一线市场竞争中处处受限。

家电行业分析师杨哲平认为,虽然过去几十年来,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惠而浦拥有多品牌运营的成功经验,却在中国市场迟迟没有找到突破口。一方面,既存在经营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经验局限,未能将惠而浦在海外的经验在中国成功改良和运作;另一方面,也存在惠而浦上述四大品牌复杂的背景,从而无法顺利打通引爆的力量。

战略保守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回顾过去几年惠而浦的市场表现,总体上是不温不火,在同行们都一步一个台阶迈上更高台阶的时候,同为国际品牌的惠而浦,却在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白色电器本身技术发展就比较缓慢,然而惠而浦并未在产品层面追上近两年在国内兴起的互联网家电、智能家电概念。主流家电企业纷纷发布智能化战略时,外界也鲜见惠而浦的身影。

中怡康白电事业部研究经理王宏吉表示,惠而浦的颓势主要受大环境的影响。近3年是惠而浦的中方管理方式和美方管理方式的磨合期,出现经营波动也是公司正在整合的一个表现。另外,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冰洗市场整体都较为疲软,惠而浦的产品以冰洗为主,它的表现平平也是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美的、海尔、格力等几大家电企业在最近2年的上升,很大程度是依赖了空调业务近30%增长的贡献。单纯以冰洗为主要产品的家电企业,这几年的经营状况也是仅维持在几个点的增长。

“惠而浦是美国家电第一的品牌,但来到中国,在白电企业大部分盈利的情况下却出现亏损,我认为并不是它的产品不好,而是其品牌过于老化,在中国的战略过于保守。类比其他企业如三星、博世等,经常会有一些宣传发声,而惠而浦出现在主流媒体和公众视野的机会较少,久而久之,这个品牌就被大家遗忘。”刘步尘认为,目前整个白电行业都在往智能化转型,而惠而浦推出的都是功能型产品,缺乏智能的闪光点。如果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机会少,再加上产品理念跟不上时代,就会逐渐边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