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之美 显于山水 隐于小巷

渝中之美 显于山水 隐于小巷

渝中:“山城”“江城”“不夜城”。 摄影/唐安冰

在古色古香的湖广会馆,体验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在灯火辉煌的洪崖洞,欣赏山水桥都的美景;在都市之巅的会仙楼观景台,俯瞰高楼林立的繁华……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承载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浓缩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更集结了高端品牌、时尚酷玩、网红交通等都市旅游元素,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红”变“网红”:

勇立潮头这里“最重庆”

渝中之美 显于山水 隐于小巷

渝中旅游从“红”变“网红” 摄影/王正坤

2018年过半,渝中旅游业交出“期中”成绩单:

1—6月预计全区接侍游客2747万人次,同比增长17.6%,旅游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9.1%。

今年的上半场,渝中旅游成为“网红”势头强劲。

在十八梯修缮场地忙碌的工人张鹏眼里,“网红”,是越老越红,作为老山城市井生活的“活化石”,十八梯蜿蜒的梯坎、纵横的街巷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重庆味道。这个与众多网红景点仅一街之隔的老街区,正从沉睡中苏醒,首批5000平方米的展示区,有望在年底建设完成,届时将成为又一“网红打卡地”。

在渝中本地市民邹青眼里,“网红”,是越新越红,比如浏览临江门古城墙遗址会看到城墙的导览石,上面不仅有临江门遗址的区位图和简介,还有一个二维码,可“扫码读城”。通过这个二维码,大家可以了解到重庆城墙逸闻、城之生长、城门地图,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母城看点以及吃喝玩乐。

在从北京来渝的游客舒叶眼里,“网红”,是越特别越红,走在渝中的街头巷尾,随时能感受到“8D山城”的魅力,上天入地的奇妙交通,立体感强烈的城市建筑,全是她想不到的魔幻风格。

在文化工作者陈涛眼里,“网红”,是越有内涵越红,作为重庆的“母城”,渝中区面积不大,但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多、密度大、价值高,巴渝文化、开埠文化、移民文化等在这里交融,留下丰厚遗产。

在导游彭剑眼里,“网红”,是越忙越红,不管是平日里还是节假日,他都忙得不可开交,带着国内的、国外的各地游客游览渝中,这样连轴转地带团,他觉得累并快乐着,“希望渝中区一直‘网红’下去,我愿意全年不休。”

在民宿老板杨峰眼里,“网红”,是钱挣得越多越红,随着来渝中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客房爆满已成常态,尤其每个周末,房间至少要提前一周预定,他的民宿跟着渝中旅游一起“网红”了一把。

在渝中区旅游局工作人员眼里,“网红”,是数据越漂亮越红,1—5月,洪崖洞接待游客255.01万人次,同比增长34%。长江索道接待游客176.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03%。鹅岭贰厂接待游客127万人次。

常年耕耘,全域潮涌,渝中旅游从“红”变“网红”。

山城重庆近年来飞速发展,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高楼林立的解放碑,楼宇之巅,形成了重庆独特的城市天际线。

除了新高楼,还有老建筑。从打铜街到白象街,母城渝中从来不缺少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建筑,感受母城岁月情怀。

这座城市“新”“旧”交融还很特别,修建于1986年的凯旋路电梯,是重庆最古老电梯之一。一直都是居民出行的一种交通工具,它连接了新华路和凯旋路,乘坐电梯也就穿越了渝中的上下半城。

勇立潮头,渝中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都有无法复制的美,这里一直红,这里“最重庆”!

“网红”变“更红”:

全域旅游沸腾渝中城

渝中之美 显于山水 隐于小巷

穿楼而过的“网红”轻轨。 摄影/王正坤

全域旅游沸腾23.24平方公里的渝中土地,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隆隆冬日,这里处处风景,时时宜游,作为主城核心、重庆窗口、首席“网红”旅游地,在品质提升上步履不停。

渝中区委书记黄玉林表示,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挖掘保护利用好“母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商旅城深度融合,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提升全域旅游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和全国两会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认真落实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调研渝中时的指示精神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要求,秉持“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产城融合”的原则,及时召开了渝中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渝中区文商旅城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渝中区提出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元素,挖掘新潜能,激活新要素,集聚新动能,推动文化、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在资源共享、产品共谋、市场共育、信息互通等方面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深入推进母城文化游、抗战文化游、巴渝风情游、滨江亲水游、都市风情游等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把散落在街巷的珍珠串成项链,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品牌引领效应。

这半年,渝中旅游品质更强——

在国内首次提出“全域景观提升、全时业态配置、全史文化展示、全景绿化升级、全程智能服务、全区氛围营造”的“六全理念”,以城市为底蕴、以文化为灵魂、以商贸为支撑、以旅游为载体,重点打造“山水游”“文化游”“都市游”三大品牌,大力推动渝中从规模旅游、速度旅游向品质旅游、美好旅游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从浅层次旅游向深度旅游转变;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转变,凸显“渝中最重庆”旅游目的地窗口形象。

这半年,渝中旅游服务更优——

智慧旅游服务提升,建立渝中全域旅游网,开发渝中半岛3D地图等导览系统,首次与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合作,实时监测进入渝中区的市外及市内周边区县游客数量及热点分布;上半年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近百次,接受旅游投诉70件,同比下降54%,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完成54座旅游厕所升级改造,“厕所革命”让“方便”更方便……

这半年,渝中旅游知名度更高——

渝中区荣获过“全国文明城区”“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中国全域旅游指数排行榜10强”等,随着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长江索道等网红景区景点刷爆“旅游圈”,渝中成为各地游客最热打卡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一座山、水、城浸润交融的立体之城,立足“山水城桥”禀赋,彰显“山城”“江城”“不夜城”和“美食之都”等独特魅力,渝中推出了更多的“万里长江第一索、重庆旅游第一站”等特色鲜明、叫得响亮的旅游招牌。

“更红”变“长红”:

打造文商旅城融合样本

渝中之美 显于山水 隐于小巷

不夜解放碑。 摄影/王正坤

随着渝中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步伐加快,山城依旧,已成万顷金山;碧水奔流,早已一路坦途。昂首走在全域旅游新征程,渝中一路欢歌前行,从网红变更红,更红变长红。

渝中区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集中体现“山水桥城”独特风貌的自然景观,也有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厚重历史文化。临江门古城墙遗址可“扫码读城”,这是渝中区正在推进的古城墙遗址挖掘保护项目计划,未来,古城墙遗址要串联城墙、步道、连廊,完善城墙和城门的标识,美化古城墙夜间景观。

该计划正是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1 10”方案之一。近期,渝中区召开了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重点区域重点街巷环境品质提升、文化旅游重点企业培育等行动计划,把文化旅游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来抓。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任务。

结合渝中实际,该区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挖掘“母城”文化资源,抢占文化旅游发展先机。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渝中旅游升级发展的独特优势。将大力挖掘保护利用好“母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商旅城深度融合,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提升全域旅游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把渝中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品质之城。

具体来看,要加快白象街、聚兴诚银行旧址、江全泰号等项目建设;抓好已建项目的利用,推动东华观藏经阁、抗建堂等已建成项目,尽快发挥出旅游价值、商业价值。持续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加强母城文化研究,从巴渝文化、市井文化等方面着手,讲好文化故事。开展红色文化重点项目提升,坚持市区联动,支持红岩联线改造提升。

渝中要打造成为品质之城,这既是润泽民生的务实办法,又是全面提升旅游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为母城增“颜值”添“气质”。

渝中之美 显于山水 隐于小巷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升级版。 摄影/王正坤

根据方案,渝中区将要对照国际化大都市高品质的要求,开展解放碑、朝天门、下半城、化龙桥、大礼堂、上清寺等旅游重点区域环境品质提升行动。高品质建设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和特色老社区,打造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样本,让渝中之美显于山水之间,也隐于小巷之中。

文字:李玥萱

审核:杨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