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40年巨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這40年是我國經濟崛起的40年,也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40年。在這40年中,全國各地大小城市紛紛湧現,城市面貌革新換代。可以說,中國城市發展的40年,就是改革開放成果的集中體現。

那麼這40年,我國的城市有哪些鉅變?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我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億增長到8.1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7個。

城鎮化的“上半場”

鄉鎮經濟的興起

農村的家庭承包制改革成為鄉鎮經濟崛起的契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機械化耕收,讓大量勞動力從農田耕作流向城鎮務工,大量小企業小作坊出現,鄉鎮企業開始興起。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機械化耕收為城鎮提供了更多勞動力)

鄉鎮企業尤其是東部沿海省份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不僅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而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也佔有相當比重。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1990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為2504億元,2000年增加到27156億元,10年增加9.8倍,平均每年遞增26.9%。

在這個過程中,東部沿海省份如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福建等地,得益於鄉鎮企業、鄉鎮經濟、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經濟強市,蘇州、無錫、溫州、泉州、佛山、煙臺等一大批普通地級市經濟迅速崛起,成為當前我國城市經濟的重要力量。

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全面展開。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其中,深圳由昔日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至今中國經濟的第三城。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深圳從小漁村發展為經濟第三城)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

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放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

由此,眾多城市開始了崛起之路。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南方城市的城區規模、城市發展水平已經明顯超過了北方。

在這個過程中,蘇州幾乎濃縮了改革開放40年的城市變遷史。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中國百強縣之首--崑山市)

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上世紀80年代,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90年代又開啟了特殊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模式。新世紀後,蘇州的外向型產業繼續高速增長,城市經濟總量(GDP)一度高居全國第五,遙遙領先於其他普通地級市,並且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在江蘇省都位居第一。不僅如此,蘇州下轄的幾個縣級市如崑山、張家港、常熟等一直領銜中國百強縣排行榜。

省會城市的崛起

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沿海城市尤其一些外貿明星城市發展快速;不過,到了近十年,這些外向型城市的增速逐漸放緩,相比之下,省會城市的優勢就逐漸體現出來了

例如,在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藉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多年來蘇州和無錫GDP分列江蘇省第一、二位,身為省會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但到了2014年,南京首次超越無錫,上升至江蘇第二,隨後逐漸拉大了對無錫的領先優勢。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武漢市: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

再比如,2006年,佛山GDP排名位居全國第11,“世界工廠”東莞位居第15,彼時“九省通衢”武漢僅位列全國第16,長沙位居全國第28。但到2017年,武漢穩居全國第9,長沙位居第13。而佛山已經退居第16,東莞位居第19。

省會城市的逆襲與政策分不開的

。地方政府對土地、教育資源、交通資源、科技的整合能力遠遠超過普通地級市。

城鎮化進入到“下半場”

城鎮化兩大主要趨勢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年,目前我國城鎮化進入到“下半場”。城市群和大城市化成為兩大主要趨勢:

一是一大批新型城市轉型突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聚合力增強,東部城市開始抱團向城市群方向發展。

二是人口迴流,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其中,成都、西安、武漢、合肥、鄭州等城市向大城市化發展,成為各區域內的增長極。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成都市:全市城鎮化率高達70.6%)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2%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15%,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2017年,中國有14個城市的GDP總量超過萬億元,其總和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中達到28.6%。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城鎮人口增加了6.4億人,增長了近4倍

。到2016年,我國城區常住人口達到或突破100萬大關的有89個城市,比上個世紀90年代初增加了近2倍。

從城鎮化的一般規律來看,一個國家城鎮化率在30%~70%之間是城鎮化速度比較快的一個時期,中國現在城鎮化率是在58.5%,還處在較快發展區間。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會達到60%左右,到2030年左右會達到70%左右。

城鎮化發展的動力

回顧4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人口即動力。目前我們城市發展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流動人口的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流動人口大約有3.6億-3.7億人,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35%,落後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多達16個百分點。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流動人口的安居成為城鎮化亟需解決的問題)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未來城鎮化必須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讓他們的家屬特別是子女、妻兒能夠一起在城市就業、居住,未來要花更多精力解決農民工落戶問題,解決享受城市基本權利問題,留住勞動力,才能留住城市發展的動力。

城鎮化發展的“三大利器”

那麼城鎮化的發展方式呢?今天我國城市的繁榮離不開三大利器:中央政府宏觀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資源整合;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經濟開發區模式。

中國城市40年鉅變:城鎮化“三大利器”如何盡顯鋒芒?

(房地產行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

在未來十年,這三大利器仍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和引擎。但如何讓運用這三大利器“鋒芒盡顯”?如何實現公平、可持續的發展?“公平”在於平衡城市和鄉村、大城市與小城市、東部與中西部的共同發展;“可持續”在於實現綠色、創新、均衡的發展。

40年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但同時,這種方式並不均衡也不可持續的,必須轉型。過去40年的成績是靠勤勞做出來的,未來則一定要靠智慧,“走向創新、智慧、生態的新的城鎮化階段”,未來,城鎮化必須是城市與農村的共同提升,城鎮化必須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