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打造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版」(上)

保山:打造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版”(上)

2018年,我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從即日起,本報開設“改革開放雲南實踐——經報看州市”系列報道,聚焦我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各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舉措、新亮點、新實踐。

總策劃:孫殿水 策 劃:吳一鳴 統 籌:郭雲旗

保山:打造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版”(上)

保山,古稱永昌,滇西名鎮。保山據邊陲,臨緬甸。古往今來,無論是南方絲綢之路,或是茶馬古道,均穿境而過,這座重鎮也因此成為中國貫通東南亞和南亞的咽喉。

改革開放以來,保山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上了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健康發展軌道。特別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保山市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乘風破浪、砥礪前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展現了保山獨特魅力。


今年7月1日,隨著“保山—貴陽”直飛航線成功首航,保山機場的航線猛增了6條,累計達到13條,通航城市達12個。預計2018年內,保山機場的旅客吞吐量有望首次突破100萬人次。

航線的增加,折射出“溫潤保山、美玉神湯”的圈粉魅力,“朋友圈”逐漸在擴大。

“不管是誰,到保山機場下飛機的第一件事都是深呼吸,因為這裡有不收費的好空氣。”凡是從外地到保山的客人,都會有此感慨。

溫潤保山,憑的不僅僅是好空氣。如今,一個產業層次優、生態環境好、幸福指數高、開放步履快的保山中心城市,以其宜居、宜養、宜業、宜遊的獨特魅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追逐夢想、安居樂業、盪滌心靈。

老百姓的“安居之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保山三館文化廣場上已是熱鬧一片,由群眾自發組織的健身舞蹈隊每晚準時到這裡健身,數百名廣場舞愛好者同時舞動,成了這座城市裡的一道靚麗風景。同一時間,青華海(西湖)廣場和保山奧新體育城等地也是音樂飄揚,廣場成了市民活動的“快樂大本營”。

放眼保山中心城市,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產業發展綠色高端,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生態建設亮點紛呈,發展與共享齊頭並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這裡落地生根。

“拉鍊式”開挖、城市“蜘蛛網”、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城市病,一度給人們帶來了煩惱和不便。近年來,細心的保山市民發現,隨著城市“生命線”被納入統一管理,改造後的道路帶給保山市民的不僅是便捷與通暢,更多的是驕傲與自豪。

今年74歲的王守義老人,家住隆陽區永昌路附近,他和老伴兒10多年來每天都堅持到太保山晨練,永昌路是他們的必經之路。談到過去城市道路“拉鍊式”開挖帶來的煩惱,他道出了所有市民的心聲:“相對於地面上的政績來說,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這項政績更值得倡導,是受益幾代人、造福子孫的政績,我們為這樣的城建大手筆政績叫好。”

2014年以來,保山市委、市政府通過學習考察、反覆論證、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決定對中心城市正在建設的4條城市主幹道路規劃配建地下綜合管廊,集約、高效、有序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減少城市地下管線建設重複投資,避免反覆開挖城市主要道路和影響群眾生活問題。

2016年5月,保山成為全國15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保山中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已累計完成投資61.82億元,19條試點城市項目已完成79.649公里,佔試點目標任務的92.37%。

保山市住建局城市建設科副科長金瑞介紹,目前,中心城區共有永昌路、保岫東路、青堡路等12條管廊實現管線入廊,總計入廊各類管線292.777公里,並有2座監控中心已投入運營。

“要不了多久,城市裡‘拉鍊式’開挖的現象和‘蜘蛛網’線纜將成為保山人永遠的記憶。”金瑞表示。

在美麗和諧的保山,無論來自哪裡,人們總能收穫同樣的幸福體驗:享受著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一大批商品住宅、保障房、學校、醫院、商業中心、公園等配套設施在新城區相繼落成,使保山從“農民城市”的印象中,演變為生產生活配套設施齊全、具備綜合功能的城市組團。

保山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長李問梅深有感觸,從2013年開始推進中心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以來,經過五年時間,不僅改善了居民原本的住房條件,生活環境明顯變好,有了相應的配套設施,同時也拉動了投資。

“保山本地人的自豪感和獲得感更強烈了。”李問梅說,如今,外地的朋友來玩也有去處了,留得住人了。

讓保山人自豪的不僅如此。近年來,平安保山的建設,也讓廣大市民體驗到滿滿的幸福:保山連續7年獲得全省綜治維穩平安建設先進州市;2017年,保山市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榮獲全省第二名。

養生者的“幸福之地”

保山:打造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版”(上)

近年來,保山市以打造“雲南最美城市”為目標,高度關注民生,努力打造生態、活力、幸福之城,休閒、娛樂、養生之地。

時下,走在保山中心城市的街頭,越來越多的人見面寒暄,從“空氣真好”變為“環境真美”,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2016年,保山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比例為99.5%,優良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7個百分點。

2017年7月31日,一則消息刷爆了保山人的朋友圈:保山城市空氣質量名列全國榜首!歡迎全國人民來保山呼吸新鮮空氣!

溫潤保山,正閃耀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獨特魅力。

保山:打造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版”(上)

2017年,保山中心城區“三個萬畝”申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通過省級評定,萬畝青華海溼地公園建成開放並被列為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試點,東山森林公園“園中園”基本建成,萬畝生態觀光農業園被列為國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和全省首家國家農業公園創建單位。

還是在2017年,保山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面展開,“四創兩爭”成效初顯,保山中心城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被列為全國“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全國首批“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城市。

保山市規劃局副局長張怡怡介紹,圍繞建設“滇西最美城市”這一目標,保山市堅持規劃引領,多規合一,全力推進中心城市生態化發展,融合“山、水、田、園、城”等要素,做好城鄉融合、產城一體互動文章,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城市生態空間格局。

夕陽西下,哀牢山下的青華海更顯波光粼粼,妙曼多姿。百年以前,這裡是一片水鄉澤國。這就是保山市2016年啟動實施的“三個萬畝工程”之一——青華海萬畝溼地恢復工程。

近年來,隨著保山中心城區建設的快速發展,青華海逐步重現“哀牢古湖”意境。湖光山色、綠樹紅花,構築出了一座“山水田城”和濱湖公園。

夏至時節,溼地公園裡每天都能迎來上萬名納涼、散步、騎行的市民。與全國大多數城市夏日的炎熱相比,這裡的氣候更顯舒適與愜意。沐浴著清新溫潤的空氣,迎著一池清水岸邊休閒漫步,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保山市民休閒的新選擇。

今年元旦,青華海溼地公園東湖項目建成並向市民及遊客開放,配建的湖心島、駁岸、車行道、遊道以及綠化和景觀造型等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優美的休閒娛樂場所,加上2016年就已經建成的西湖項目,佔地面積約12500畝的公園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湖岸漫步觀景賞花,永子棋院對弈切磋。市民楊帆近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幾乎每天必到公園“一遊”。“早晨和傍晚最熱鬧,在有的窄道行走,人與人要側身才能擦肩而過。”楊帆說,未來公園還將打造一個“青華溼地”,屆時將既有“顏值”,更有“氣質”。

在保山市林業局副調研員李正波看來,隨著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保山森林城市創建和東山森林公園的快速推進,未來的保山中心城區將是一個集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富民、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科學樣板,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將成為保山市繼高黎貢山之後的又一張新名片。

來保山做生意30多年的保山安徽商會會長謝自福是個地道的合肥人。現在,他的兩個孩子都在保山工作了。老謝說,他見證了保山城30多年的變化:以前的保山城面積小、路況差、綠化少,現在的保山中心城市就像大花園一樣,處處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環境清幽,創業機會也越來越多。

“以前還想著葉落歸根,現在全家人都在保山工作和生活,不打算回老家了。”老謝表示,保山就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更是一個非常適宜養老的地方。(李建國 段柔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