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币不算区块链?这几种币,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

距离央行等七部门叫停ICO已近一年,各类ICO却仍通过场外交易等方式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普华永道最新报告,

今 年前5个月全球ICO募集金额已经接近2017年全年的两倍。

与此同时,币圈正在面临这样的窘境: 一方面,许多根本没必要发币的项目也加入ICO队伍;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数百万美元财富正遭到日益猖獗的诈骗币洗劫,而那些处在灰色地带的ICO项目也官司不断。

近日,区块链媒体Decentralize Today的一篇文章认为,区块链公司并非都需要发币,强行发币只会带来法律风险。而对于“币圈小散”来说,了解发币真正的意义,也有助于识别出问题项目。

不发币不算区块链?这几种币,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

加密代币会颠覆区块链公司的募资文化吗?答案是不会,或者说不应该改变。

ICO本质上与IPO类似,但是ICO缺乏像证监会这类机构的监管。 而为了避开监管,多数ICO项目也都会给自己贴上“效用型代币(utility tokens)”的标签,并极力与“证券型代币(security tokens)”撇清关系。

但一个项目究竟是否具备“效用”,并非只是嘴上功夫,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代币,投资者就要引起重视。

如何排除证券型代币?

首先,如果一种代币可以归为证券,也就相当于否定了它的效用。在判断一种币是否应当属于证券时,豪威测试(Howey Test)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该测试认为证券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是金钱(money)的投资;

2、该投资期待利益(profits)的产生;

3、该投资是针对特定事业(common enterprise)的;

4、利益的产生源自发行人或第三人的努力。

任何符合以上特征的代币都应认为是证券,并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

不发币不算区块链?这几种币,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

那么什么是效用型代币呢?效用型代币实际上是可以交易的服务或服务单位(units of service),他们不能代表一家公司的股份。效用型代币可以比作API密钥,是用来获取服务的一种凭证。

效用型代币有哪些常见的功能?

排除了证券型代币,我们还需要了解哪些是效用型代币常见的功能, 如果某种代币不具备以下任何一种功能,那么很可能只是项目方为了发币而发币。

1.系统激励币: 用来激励区块链网络中的参与者完成某种行为,例如记账,以太坊就可以看作是系统激励币。

2.投票币: 作为凭证用来在区块链网络中行使管理权,持币者可以参与重大决策,例如MakerDao和adChain。

不发币不算区块链?这几种币,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

Maker是以太坊上最早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而MKR是一种用于MakerDAO平台管理的token,MKR持币人可以通过投票决定系统的参数

3.(股份)会员币: 会员币是获取平台服务的凭证,例如Gnosis;而股份会员币既是凭证,又要求持币者用该币在平台上进行交易,例如Dether、SpankChain。

不发币不算区块链?这几种币,其实根本没必要存在

Dether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点对点以太网络,用户可用现金购买以太币,并在地图上找到接受以太币的实体店,而商店要增加在地图上的可见性,就必须持有DTH

4.所有权币: 用于表明物品的归属权,例如我们熟知的加密猫,它本身就具有收藏价值。以上提到的几种代币均是可互换币,例如每一个ETH都是等价的,但每个加密猫并不相同,它们不能在保持同等价值的前提下进行自由交易,属于不可互换币。

要注意的是,虽说不具备效用确实就是垃圾币的特征之一,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某些有资产支撑的代币本身就是合法的,并不需要效用来进一步证明合法性。

什么情况下根本不需要代币?

一种代币如果没有 天然的效用 (与人为制造的效用相对,如人为拔高非本平台发行代币购买服务的门槛) ,那就很可能是多余的。以下是强行发代币的几种典型情况:

1. 仅用于正常支付: 如果一种代币并不作为参与区块链网络的奖励,而仅仅用于交易,那么这种功能完全可以用现存代币实现,完全没有发行新代币的必要。

2. 仅用于证明会员身份: 如果一种代币只是用于证明持币者在某一平台的会员身份(例如有的平台会声称用他们的币购买某些平台服务会更方便),那么这种币也没必要存在,代币必须为平台功能的实现带来直接效用。

总的来说,在决定发币之前,项目方必须仔细研究平台的需求,让代币能为平台带来真正的效用。最终,只有诚实发币的项目,才能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领域树立口碑。

关于行情走势及矿机订购托管等相关问题有不清楚的随时都可以关注私信或者留言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