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居然變成了小書迷,選對書太重要了

每到寒暑假,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書單滿天飛,給孩子推薦的書單尤甚。

可仔細翻看一遍,你就會發現,大多數的書單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特級教師推薦的150本書”“一至六年級必讀書單”“史上最全的兒童書單”、“教育部推薦小學必讀書精選”諸如此類的書單,汗牛充棟,毫無特點,卻傳播甚廣。

看到這些書單後,作為家長老師,可能會添加到收藏,或者順手一轉,卻依然不知道如何為孩子選書?應該為孩子選擇哪本書?既然如此,到底是大而泛書單更有價值,還是小而精、專而特的書單含金量更高?答案當然是後者。

比如有一個書單的名字叫《12歲男孩最愛看的物理科普書》,如此具體到年齡,明確推薦的範圍和體裁,一定是經過精心篩選與研究後給出的,不信任這樣的書單還能信任誰呢?

當你找到一個適合的書單後,如何判斷哪本書適合孩子閱讀呢?因為即使這本書是經典,也並不代表他適合孩子的能力和興趣。

老師和家長可以參照以下四點進行選擇。

孩子居然變成了小書迷,選對書太重要了

一、權威性背書

當我們給孩子選擇一本書時,最先關注的權威莫過於教育部推薦、新課標推薦書單,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作者、權威出版社出版及有專業人士推薦上進行選擇。

我國就有很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如大家熟悉的《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軒,《布偶奇遇記》的作者孫幼軍(童話大師),《狼王夢》的作者沈石溪(動物小說大王)等。

而專業人士推薦的書單,一般會更有個性,具有獨特而專業的眼光,他們可能是兒童文學作家,可能是兒童心理學研究者,也可能是普通的爸媽,卻有著廣泛的童書研究和閱讀。相信他們的經驗和底蘊會給他們推薦的內容足夠的支撐。

孩子居然變成了小書迷,選對書太重要了

二、根據閱讀能力發展階段

小學6年我們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學段,每個階段孩子的閱讀能力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

在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感知閱讀階段。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發展,其他能力處於萌芽。這一階段的閱讀可以從聽家長講故事開始,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看,從看簡單的連環畫過渡到看文字作品,從淺顯的童話書慢慢過渡到名著等。體裁上可以選擇童話、寓言、故事類,更有趣味性。

在第二學段,到三四年級處於前閱讀階段。獲取信息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到中高級水平,解釋推斷能力發展迅速,其他能力也在逐步發展,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式閱讀從此開始。文本的選擇可以由易到難,圖文並茂,豐富多樣。而且越是多樣化的文本,越有利於能力培養。

到第三學段,五六年級已經屬於具體閱讀階段。各項能力都慢慢達到較高水平,已經可以達到自主閱讀,但可能對某一類型的書感興趣,就一直讀下去。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在耐心觀察後用心引導,讓他讀各種各樣的書,敘述性、說明性、詩歌、散文、小說、文學作品都可以涉及。畢竟閱讀就像魯迅所說:要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孩子居然變成了小書迷,選對書太重要了

三、根據孩子的閱讀能力進行推薦

很多孩子沒有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或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讀到適合的書。適合包括兩方面,一是內容適合,二是難度適合。這就涉及到個性化閱讀,讓孩子讀與他的閱讀能力匹配的書,堅持一段時間,便會感受到書中的美好。

在個性化上,每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是不一樣的,單純按照年齡和年級進行劃分未免過於片面。老師和家長可以根據閱讀能力測評得出ER值(閱讀能力值),選擇相應的圖書進行閱讀。

孩子居然變成了小書迷,選對書太重要了

作為國內中文分級閱讀開拓者的考拉閱讀,已經聯合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和國家語委漢語智能教育中心對一到四線的三十餘萬中國學生開展了閱讀能力信息採集,打造了最大的中國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量表和常模,可對每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測試,從200ER-1300ER進行量化表達。

將這樣的中文分級閱讀與應試語文教育相結合,用人工智能為孩子們“量身定製”閱讀書單,結合傳統教育提升孩子的閱讀效率,幫助孩子養成優質的閱讀習慣,是老師和家長的不錯選擇。

四、最後的選擇交給孩子

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和閱讀,同樣圖書選擇的決定,我們也不能代替孩子做出決定。

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可以進行初步篩選出幾本書,然後讓孩子從頭開始瀏覽5-10分鐘,最後由他們決定他們想要留下的書籍,這樣保證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又保證內容都是孩子感興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