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還有教人快速辨別「真相」「假象」的智慧

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門戶資訊、新聞時事、論壇熱帖目不暇接,與此同時,各種反轉類的無底線事件也讓我們看得勞形苦心。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博學書院這裡與大家分享《呂氏春秋·疑似》篇中所記載的這則故事,以期在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保持一顆聰慧的心靈。

《呂氏春秋》中還有教人快速辨別“真相”“假象”的智慧

魏國北部有個黎丘鄉,相傳有個鬼怪,善於裝成人家子侄兄弟的模樣。當地有個老人,在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鬼怪便裝做他兒子的模樣扶著他,一路上把他捉弄得好苦。老人回到家裡,酒醒了以後,責罵兒子:“我是你父親,對你不夠慈愛嗎?在我喝醉的時候,給我苦頭吃?”他兒子聽完哭著趴在地上磕頭說:“罪過呀!沒有這回事。昨天我去東鄉討債,可以查問。”

父親相信了兒子的話,說:“噢,必定是鬼怪作祟,我早就聽說過。”第二天,他特意再去集市上喝酒,想路遇那個鬼,把它除掉。一大早,他就趕到集市喝醉了酒。兒子見父親不在家打聽到又去喝酒了,就趕去迎接他。路上,老人看到他的真兒子的時候還以為是之前的鬼怪所化,遂果斷拔劍刺之——老人的理智被像他兒子的鬼怪迷惑,而殺了真兒子。

《呂氏春秋》中還有教人快速辨別“真相”“假象”的智慧

《呂氏春秋》裡有《疑似》和《似順》篇專論分清真相和假象的方法: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幹者。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辮吉而似通者。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患者之所大惑,而聖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即事物真相和假象的表面相似,必然使人受迷惑而犯錯誤。玉和石的相似,曾使楚人卞和失去了兩腳(《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卞和在荊山上伐薪得美玉,將此寶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均不被賞識且因欺君令自己失去了兩隻腳,直到文王登基,該玉石方才被看重,最終琢成一塊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和氏璧”)、黎丘老漢醉認兒子為鬼,而一劍刺了兒子。這是真假不分而造成的悲劇。

對此,《呂氏春秋》給出了區分真相和假象的方法——“知審”和“加慮”。

“知審”:把情況瞭解清楚。傳說聖人堯、舜、禹“入於澤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就是因為牧童、漁師瞭解當時當地的情況。還有常人不易區分的孿生子,但其親生父母卻不難識別的例子也是說要充分了解情況。

“加慮”:加以思考分析,以便去偽存真,由表及裡,作出正確判斷。黎丘老漢如果那天不喝醉酒,頭腦清醒,仔細分辨,就不會釀成悲劇。

《呂氏春秋》中還有教人快速辨別“真相”“假象”的智慧

《呂氏春秋·似順》篇還曾記載,楚莊王想討伐陳國,派使臣去考察。使臣考察回來報告說:“陳國不可伐。”楚莊王問“為什麼?”使臣回答說:“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但楚臣寧國用經過一番認真思考後,作出與使臣相反的判斷:“陳可伐也。”並分析原因說:“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也;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疲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楚莊王從寧國意見,果然把陳國滅掉了。

寧國比使臣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從“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的假象背後,進一步看出“賦斂重”“民怨上”和“民力疲”深層本質,從而把使者“陳不可伐”的結論,改變為“陳可伐”的相反判斷。楚莊王伐陳成功,證實寧國的判斷是對的,而使者的片面性結論,顯然是受了假象的迷惑。

擴展閱讀: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約公元前300一前235)主持編寫的。公元前239年,即秦王政(嬴政)8年,在秦擔任相國,號稱秦王政“仲父”(叔父)的呂不韋,集中他的3000門客的力量,編成此書。有趣的是,呂不韋在書成後將其公佈于都城咸陽的城門,並在上懸掛千金,宴請諸侯、遊士、賓客,聲稱有誰能增減一字,就把這些金子賞給他,結果沒有人敢動其中一個字(這也是“一字千金”成語的來歷),這部集眾人才力量而成的書其中所包含的大智慧足見一斑。


​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智能解萬年愚。博學書院,與你一起讀國學智慧,傳中華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