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丨劉尚希:財政政策要爲深化改革注入「確定性」

视点丨刘尚希:财政政策要为深化改革注入“确定性”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範思立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7月13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更要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持續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改革深化注入“確定性”。

劉尚希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的要求,這其中蘊含著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深意。

所謂“積極”,就是要積極主動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強財政政策的預見性和預防性,而不是被動應付、見招拆招。所謂“有效”,就是要抓住關鍵環節、關鍵問題,精準發力、對症下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在當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情況下,財政政策要持續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改革深化注入“確定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有效落實。

創新積極財政政策

劉尚希認為,要創新積極財政政策,更好地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以總量為主的政策轉向結構性政策。“如今面臨的問題很顯然不再是總量問題,或者說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結構性矛盾,所以,財政政策就應該從總量的政策轉向結構的政策。”劉尚希表示,結構的政策就是要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分配結構,財政政策要在這些方面發力。結構是整體的,不是單一的,不是某一個側面的,既是經濟的,也是社會的,是制度的。

從當前來看,我國既要推動經濟結構,推動社會結構優化,更重要的是制度結構怎麼去調整。很顯然,這是改革的命題,也是創新的課題。

其次,財政政策從過去單一的關注或者重點關注經濟轉到綜合領域。財政政策不僅僅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政策,除了傳統的經濟領域之外,還要體現在民生領域,例如在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上財政要怎麼發揮作用,民生方面怎麼兜底,怎麼促進社會公平,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財政政策正在從關注物轉向更加關注人。

再者,從過去宏觀調控轉向公共風險管理。劉尚希表示,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性事件越來越多,會帶來各種眼前的、短期的風險以及長期的、整體的風險。宏觀調控本質是短期的相機抉擇,注重的是對短期風險的防範和化解,怎麼關注長期風險對中國的發展來講至關重要,所以,財政政策既要關注短期風險的防範與化解,更要轉向長期整體的戰略層面化解風險,這就需要公共風險管理,這樣財政政策既能短期有效也能長期有效,不至於造成風險的後移或者累積。

劉尚希強調,財政政策的創新並非易事,這是一個整體性的事情,因為財政的事情不是財政部門的事情,是整個國家的事情,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涉及到老百姓,涉及到企業,涉及到整個市場,也涉及到國際社會。

積極財政政策效果明顯

劉尚希進一步分析認為,從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來看,應主要體現在:注入確定性、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和推動實現新的供求動態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為市場運行注入確定性,減少實體經濟內部、虛擬經濟內部以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不確定性,穩定國民經濟;為社會運行注入確定性,降低消費、就業和社會心理的不確定性,保障民生,穩定民心;為改革注入確定性,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定位,大力推動改革。同時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的財政政策可以助推高質量發展。

良好社會預期是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石。對市場和社會環境有良好預期,人們就會有動力、有耐心去從事創新創業活動。而悲觀的預期則會導致市場主體行為的短期化,傾向於投機炒作賺快錢。要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首先要保證財政政策信號清晰,各項政策措施越明確、落實越有力,社會預期就越好。其次要精準施策,政策措施一旦出臺就不能“翻燒餅”,也不宜頻頻出招,防止政策多變、頻出而擾亂預期。最後要樹立底線思維,充分考慮現實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有預案、有底線,給經濟社會主體吃下“定心丸”。

結構性失衡的根源是資源錯配、效率低下,產生大量無效供給,而優質供給不足。因此,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積極有效。一方面,積極支持“三去一降一補”政策的落實,並著力做好職工分流、培訓、安置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實施減稅降費、鼓勵研發創新、支持普惠金融、扶持中小微企業、改革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措施,為市場機制發揮自組織功能創造條件,通過市場力量來矯正結構性失衡。與傳統的擴張性政策不同,目前積極財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發力擴大需求,而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間接發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優質供給;不是通過政策來替代市場,而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認識和把握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的系統聯動關係,基於總體觀出發來發揮財政政策在這些方面的整體效能。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视点丨刘尚希:财政政策要为深化改革注入“确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