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了許多「企業家」經商致富的故事,不可不讀!

市場經濟是中國的傳統,當然是帶有農業社會特徵的傳統!《史記》130篇,其中第129篇《貨殖列傳》,就是專門記載商業活動和著名商人的傳記。裡面提到了三個有名的商人:西施的丈夫范蠡,孔子的學生子貢,商聖白圭。

范蠡

《史記》記載了許多“企業家”經商致富的故事,不可不讀!

他是越王勾踐的重臣,和文種一起,輔佐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一舉滅吳。此後,他認為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於是帶著西施去山東經商,很快就富甲天下。他晚年定居陶,史稱陶朱公。《史記》記載了范蠡對市場經濟的體會:“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即供需關係影響商品的價格。“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即價格始終圍繞價值波動。根據市場供求關係,判斷物價走勢,根據物價走勢,決定採取的操作手段。就是通過這個方法,他致富了。

子貢

《史記》記載了許多“企業家”經商致富的故事,不可不讀!

子貢先跟孔子學習,然後在衛國做官,後來在曹、魯之間做生意,發了大財。在孔子72個著名的徒弟中,數他最富有。富到什麼程度了呢?所到之處,國君都要跟他“分庭抗禮”,所謂富可敵國,大概就是這樣了。正是在子貢的資助下,孔子的學問才能名揚天下,可見,教育事業也學要財富做支持。

白圭

《史記》記載了許多“企業家”經商致富的故事,不可不讀!

商聖白圭經商極為成功,名揚天下,於是很多人慕名而來,希望跟他學習經商之道。這樣,他就辦了個“白圭商學院”,但是並不是誰都有資格來上課的:“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白圭認為經商如治國,如果不懂智勇仁強就想來學經商,白圭也不交給他。

其實經商之術,在今天仍然是跟白圭一樣,或者是跟范蠡一樣,人棄我取,人取我予,根據市場供求關係反向操作。文聖是孔子,武聖是關公,戲曲之祖是唐玄宗,商人之祖就是白圭,因為他不但有經商之術,還將之上升到治國的層面,創立了經商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