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挖出13車古籍,記載“失傳”的歷史

古墓挖出13車古籍,記載“失傳”的歷史

此事得從魏襄王墓說起,此墓主人和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墓不太一樣,其他諸侯墓都是建造得非常的豪華,隨葬品非常的豐富,包括各種青銅、玉器文物;甚至還會有大量的殉葬者。魏襄王墓中的隨葬品到底有什麼呢?史書中是沒有記載的,但在東西時期,汲郡人不準為了墓中的隨葬品,盜掘了此墓。然而,墓中的情況卻令盜墓者甚至是所有人意外,發現的文物也成為中國文化史四大發現之一。

古墓挖出13車古籍,記載“失傳”的歷史

當盜墓賊成功進入古墓後,發現墓中只有少許的青銅,因為墓室黑乎乎的,不準拿起了墓中的竹片點燃照亮。當官府知道古墓被盜後,派人前去查看,沒有想到的是這古墓中居然遍地都是竹片,而竹片上寫的都是看不懂的文字。經過汲縣官府的統計,古墓中除了被燒成灰燼的竹簡,一共還有13車。毫不誇張地講,這13車古籍就是先秦時代的古籍,發現了這些古籍後,這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竹簡由汲縣運到京師洛陽,當時的晉武帝直接命令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解讀。

古墓挖出13車古籍,記載“失傳”的歷史

當時朝廷這些大臣、學者進行研究解讀後,證實這是一種戰國時代的“古文”,記載的內容有很多,包括當時的各種奇書,但主要的還是記載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由於竹簡中記載的歷史是按照編年次記載的,因此這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後來,學者將這13車竹簡命名為《竹書紀年》。至於這《竹書紀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多高呢?毫不誇張地講,是向世人展示了真實的先秦歷史,也改寫了幾千年來世人對上古歷史的認知。

古墓挖出13車古籍,記載“失傳”的歷史

從古籍記載的歷史事件與時間來說,與《史記》基本相符,但卻有很多令人費解的記載。就好比在世人的歷史印象中,上古的三皇五帝都是賢德聖人,都是禪讓上位的。然而,《竹書紀年》中卻記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這說的是舜帝是囚禁堯帝而上位的。再如《史記》中記載的商朝賢相伊尹,在此古籍中居然與史記中徹底相反。總而言之,《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與《史記》中的記載在時間上基本沒有差別,但歷史事件有不少是相悖的。晉朝挖出這失傳古籍後,不少學者認為其中的內容與常理相悖,是“異類”之書,因此當時的學者建議“內容應該禁止公佈,書籍應該全部銷燬”。

古墓挖出13車古籍,記載“失傳”的歷史

這一建議在晉朝時期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對,因此傳承了下來,但是到了宋朝,十分推崇儒學的文人學者認為《竹書紀年》衝破了儒家古代歷史體系,因此將其全部封禁。這也就是如今看不到完成的《竹書紀年》的原因。至於古籍中記載與歷史相悖的內容準不準確呢?從現代考古出土的各種先秦竹簡、漢代帛書看來,《竹書紀年》中的記載更符合歷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