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的火摺子,像打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看完長見識了

為什麼古代的火摺子,像打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看完長見識了,中國古代的火摺子主要成分是什麼?經常看電視劇裡面,古人打開蓋子火就燃燒起來了。

為什麼古代的火摺子,像打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看完長見識了

關於火摺子我小時候見爺爺使用過很長一段時間,火摺子一般是火鐮,火石,火紙配套使用,火鐮火石和火紙估計有很多朋友不知是啥東西,我給各位朋友詳細說一下,火鐮就是一個鐵塊長大概四公分寬三公分左右,一邊稍微薄一點,火石就是山裡常見的白色石頭,可能是石英石一類的東西,硬度很高和鐵塊碰撞會有火星,火紙是用竹子纖維製成黃色而粗糙的紙張,在農村一般用來給過世的人當紙錢燒。

關於火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我們用火取暖烹飪,但是對於保留火種這件事,一直是一個問題。在原始社會,你無法隨身攜帶火把,在度過最早的鑽木取火時代之後,人們發明出了最早的引火設備,火摺子。

火摺子,又叫火摺 子,是一種小巧又方便的生火設備,和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武俠劇中,主角們經常會從腰帶中取出一根棍子,吹一下,然後就會生出小火苗了,這個就是火摺子。

為什麼古代的火摺子,像打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看完長見識了

火鐮是底層老百姓常用的。他歷史就是一個鐮刀狀的鐵片和燧石,還有摺疊起來的火絨。火絨是用棉花、硝和樹葉製成,一旦遇到火星就容易點著。使用時,用火鐮的燧石擊打鐵片,產生火星,然後點燃火絨。點燃以後,吹幾下就點火成功,不過吹也要有技巧。

有錢人家的火摺子:首先會選用紅薯或者白薯的薯蔓泡在水中直至泡濃。然後加上棉花,蘆葦等一起捶打併曬乾,然後加上硝石、硫磺等易燃物質。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有些還會加入樟腦,松香等香料。然後擰成繩或者長扁筒狀(類似於棉燈的燈芯),將其放入一個竹子做成的筒裡。需要用火時,打開竹筒,輕輕一晃或者吹氣便可,非常實用也非常簡單。

為什麼古代的火摺子,像打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看完長見識了

每次需要火,總不能都是鑽木取火,而火摺子的發明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火摺子是一種簡單的生火設備,一般和火鐮子、火石成一套。平時是放在竹筒裡面,使用的時候只要輕輕一吹,就可以產生明火,從而滿足生產生活的各種需要。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經常戰亂四起,軍隊物資缺乏不說,甚至經常沒有火用來生火造飯。幸虧一個宮女發明了火摺子,才解決了燃眉之急。當時的火摺子是用紙捲成的緊密紙筒,先提前用火點燃之後再熄滅。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火星,放在竹筒裡面,可以保持長時間的不滅。

為了方便攜帶,火摺子是在這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用拇指粗細的一節竹筒七八公分長左右,再把火紙捲成粗細相當的密實紙卷塞進去,前端先用火燒成炭化後用竹筒做個蓋子蓋起來,用的時候火摺子夾在手指前端火石緊挨著放在後端用火鐮擊打火石,擊打三四下就能燃起來,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熄滅的時候只能用竹蓋子輕輕蓋起來不能破壞掉前邊的碳化斷,讓其缺氧自行熄滅。

為什麼古代的火摺子,像打火機一樣一按就冒火?看完長見識了

不過,雖說窮富不同,這一類中國版的引火器具,無論是火摺子還是“火寸條”,無不方便了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比起同時代的西方人來,技術更是遙遙領先。看看中世紀的西方文學小說就知道,當時的歐洲人,點火打火都十分費力。直到19世紀,法國和德國相繼發明了近代火柴,並作為“洋火”在近代傳入中國,中國民間用“火摺子”的歷史,才漸漸終止。

一支火摺 子,見證了老一代的生活,也見證了古代中國人,用火方面的智慧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