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算不得多麼的驚豔。

一群頑劣不堪,有著各式各樣小毛病和小心思的後進生;

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完全放棄溝通,只會使用暴力鎮壓的教育者;

看不出立場所在,平時如局外人機械一般行事的旁觀者。

而主角,則是機緣巧合,作為一個闖入者,打破這潭死水。

他可能迷糊,可能反常規,可能滑稽可笑,可能抑鬱孤獨,可能看起來一點都不靠譜。

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但他必定是滿懷大愛並且樂於溝通的,通過他的眼睛,我們發現了這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柔軟而又敏感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悲劇,閃光點和可愛之處;

他必定有著特殊的技能,比如說音樂,比如說耐心,比如說超級高的情商,能夠融化孩子們內心的冰雪,打破藩籬,獲得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與認同。

自然會有一兩個孩子作為被拯救者的代表被突出表現,與別人不同的是他們可能天賦更高,可能身世更加悲慘,可能更加叛逆,可能更加敏感。

所以他們的成長更快,也更加變得不可控,我們不知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但是知道一定會有事情發生。

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大致如此。

這種套路太過常見;小民前幾天看的《超脫》,只論框架,幾乎如出一轍;而《天才少女》,《心靈捕手》之類,在角色分配和情節推動上,也只是有細微之處的不同。

好多國產電視劇用的也是類似的套路,比如小時候看過的《十八歲的天空》,差不多就是。

情節絕大部分都是可以預料到,闖入者的改造成功,孩子們的被拯救都是幾乎註定的發展,所以最大的懸念集中在反派和結局上:

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我們不知道反派是會一黑到底還是被真情感化,也好奇闖入者的結局究竟是體面落幕還是功敗垂成。

電影諳熟調動觀眾好奇心的小把戲,所以安排了校長與孩子們一起踢足球,站在桌子上玩紙飛機戲碼,讓觀眾們一度有了教育者全面向善,最終反派另有其人的錯覺。

比如那個五音不全,有脾氣暴躁的插班生蒙丹。

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也不能完全說是錯覺,畢竟最後導致馬修被辭退的那把火是蒙丹放的。但是站在電影的教育者視角,孩子沒有被拯救而是在歧途上走得更遠,更應該追究的,還是不當的教育方式和殘暴的教育者的過錯。

蒙丹的唱歌跑調自有其寓意,所有學生通過合唱這個渠道組成了一個團體,而蒙丹的音感和脾氣,使其疏離於這個團體之外。

馬修對於蒙丹的改造中途夭折,而從前半段看也不見得會成功,電影在這裡的表述頗為曖昧,不知道是限於時長,還是悲觀的態度,抑或是完全沒有考慮。

放牛班的春天|猜到了過程,猜不到結局

雖說是改編自老電影(忘了叫啥了),但是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像是特呂弗的《四百擊》的續篇,工讀學校的場景除了變成彩色和《四百擊》中幾乎沒什麼不同。完全可以看成四百擊的安託萬入學後,來了一個叫馬修的新老師,開始了這段新故事。

不到100分的時長有些捉襟見肘,涉及到的勢力和人物這麼多。因此除了馬修老師,其他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平面化;配角們當然可以寥寥數筆就勾勒出精髓,但是作為另一方的孩子們人數太多,所以很多隻能靠留白和意會。有得必有失,這樣做意外的增加了文本的解讀性,也讓觀眾對電影的討論熱情始終不減。

最後,再說一句音樂:

聽不懂,但很好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