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生死”时速

拼多多的“生死”时速

文丨小饭桌新媒体记者 项也

3亿人都在拼的拼多多,最近有点不好过。

6月13日,多位拼多多商家围住拼多多上海总部大厦,现场商家统一身着“讨伐”拼多多的上衣,双方一度发生肢体冲突,现场极度混乱。对峙一度延续至14日。

导火索之一是,拼多多将这些疑似涉嫌“售假”、“商品描述不符合情况”、“虚假发货情况”等商家进行冻结货款、处以高额罚款等决定,数额较大的一位商家涉嫌金额已经超过30万。

拼多多的“生死”时速

14日下午,拼多多发布公告声明,现场聚集的14名商家“确实存在问题,相关事实已经经过初审、复核程序核查,证据确实。”

不过,一纸声明并没有带来声讨的消停,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愤怒。在两个拼多多商家维权群里,群里已经聚集了超过2000个维权商家,对于此次围攻拼多多大厦,群里有提供证据、有文字讨伐、有的声称“已经在赶来声援的路上”。

拼多多与商家的争执,目前来看,有两个:一个是拼多多的重罚是否合理;一个是罚款的去向。

据一位上述群成员统计,群成员冻结的总资金合计超过亿元。关于这笔钱的去向,拼多多给出的说法是,“均已赔付相关消费者,拼多多分文未取。”

不过,现场围攻拼多多的商家并不认同,有商家直接提出,“拼多多就是靠‘坑骗’商家赚钱。”

拼多多的“生死”时速

冲突的另一个核心点在于,拼多多的重罚。以假货为例,当拼多多疑似发现商家售假当天,将采取的是两个措施:一是临时增加商家保证金金额,增幅为该疑似售假商品历史总销量的10倍;二是,限制商家资金提现。

一个问题是,怎么进行抽检、标准如何、是否随机,以及如何确认商家是否售假等情况,拼多多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

实际上,拼多多的重罚策略,并非一时决定,而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困境”之举和难点所在。

交易额从零到千亿规模,拼多多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而相同的规模,京东使用了10年,唯品会使用了8年,而淘宝也使用了5年。

高速发展的拼多多,让很多问题集中式爆发。比如,如何防止商家“作恶”——售假、以次充好、刷单、受贿等等。

这些问题并非拼多多独有,而是电商中常见的问题。仔细追溯中国电商的发展历程,即使是诸如“电商老大哥”的淘宝也发生过多次中小商家围攻办公室的场景。其中较大的一次,数千名中小型卖家围住淘宝总部,甚至打出“八项协议”来与淘宝讨价还价。

只不过,拼多多与淘宝所处的环境早已不一样,消费者对于消费体验和消费品质已经大大跃升,即使是拼多多瞄准的三线城市以下的人群,这些人群也与淘宝起量阶段的人群早已升级了不少。拼多多需要在业务高速增长、与商家和谐相处,以及品牌美誉度三者之间,走着一条极其敏感的钢丝。

留给拼多多调整的窗口期已经不多。除了正在爆发的“售假”事件,刷单、与运营人员内外勾结等电商的老问题,同样都可能困扰着襁褓之中的拼多多,任何一个问题处理的不谨慎,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危机。

不仅如此,另外一个困扰拼多多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盈利。尽管其联合创始人达达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拼多多没有任何的进场费,”不过,据商家透露,拼多多已经开始了交易抽成、秒杀等广告位竞价等商业化探索。

拼多多的“生死”时速

(网友提供的拼多多总部大楼)

抽佣、广告位模式的一个前提是,商家赚到了足够的钱。在拼多多平台,由于前期海量广告和传播中强化了9块9、秒杀等便宜的标签,因而导致平台目前走量最大的还是客单价不高的产品。对于商家而言,盈利依然靠走量、薄利多销来进行。未来,拼多多提高抽佣和广告费用时,势必会引起一波更高的反弹。

同时,在消费者端,在用户增长逐渐见顶的时刻,拼多多或许正在“豪赌”其消费者势必会逐渐升级的趋势——对于价格脱敏,更多的愿意为品质付费。这样,客单价提高之后,抽佣和广告费用提高势必会成为趋势。

不过问题在于,消费升级之时,就是拼多多对于低端商户的清洗时刻。

相类似的是,淘宝最终孵化出了高端的天猫平台。淘宝当年对于低端商户的清理和反复对抗,拼多多依然难逃“搏斗”。

对于拼多多,无论是打假还是误判,现在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刻,或许,也正是最好的“升级”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