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他是中国焊工界年龄最大、技术最好的“蓝领”;

中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核电站...他身上的重量级第一,数都数不清;

他的科研成果加起来,能值几千亿!

他就是年过90岁的潘际銮,一位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传奇。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潘际銮是江西九江人,父母都是铁路职工,从小他就和火车有着不解之缘。

十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跟随着家人一起逃难。

但即便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潘际銮也从未放弃过学业。

在那个特殊时期,潘家在一个地方通常都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念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1944年,他凭借云南省省考第一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合大学录取,进入了当时的机械系学习。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潘际銮深感,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

求学路上遇到的不易更让他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力量让中国强大起来。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带着这样的信念,潘际銮在抗战胜利后进入了清华继续深造。

他选修的专业叫做焊接工程,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属于空白,高专人才短缺严重。

在那段日子里,潘际銮不仅成绩优异,还收获了一生的挚爱。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1950年的某个午后,一位名叫李世豫的女孩敲响了潘际銮宿舍的门,她年轻灵动,气质绰约。

李世豫在武汉文工团工作了半年之后,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准备考大学。人生地不熟的她,想找一位朋友帮忙寻找住处,命运就是如此神奇,这位朋友也是潘际銮的室友。

两人就在这样偶然的情况下相识了,从那一刻起,潘际銮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

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天长地久,两个人的爱情平凡又朴素,按照潘际銮的说法,“很简单,彼此喜欢。”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一年以后,潘际銮被派去哈工大继续进修焊接专业,他和李世豫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恋。

那时候李世豫已经成为了北大小有名气的才女,可潘际銮所学在这些高材生眼里,却有些“不入流”,经常还有人笑话她,“你男朋友是焊洋铁壶还是修自行车的?”

可李世豫相信潘际銮,潘际銮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学对国家的未来有多重要,流言再可畏,也比不了情深义重。

就这样过去了4年,潘际銮返回北京,第一时间与一直等待自己的女友结了婚。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成家的喜悦,反而让潘际銮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中。

1955年夏天,在他的推动下,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自己被任命为教研组主任。

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慢慢壮大了起来,有了潘际銮的领导,这一学科逐渐完善进步,最终达到领先世界的一流水平。

把潘际銮教授称作中国焊接领域的奠基人,一点都不为过。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依托丰富的技术积累,潘际銮教授开始逐步实现学生时代让祖国变强大的梦想。

60年代,他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70年代,他和同事们研究电弧传感器,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

80年代,他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这也成为了世界焊接技术的新标准。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当然了,潘教授可不是一位“苦做学问”的人。

1991年,他带领着工人团队,亲自指导和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

2003年,他又发明了特种机器人——无轨道爬行式弧焊机器人。

这是世界焊接领域的首创,也是自动化焊接的强大武器,属于国内原创的技术成果。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而他闪耀的一生中,最瞩目,最让国人骄傲的,莫过于发明了划时代意义的高铁钢轨焊接技术。

以往的铁路钢轨是有接头的,缝隙很大,有时候焊的不好,火车就很容易发生脱轨事故。而高铁由于速度快,对通行性质量要求非常高,一旦因为钢轨接口焊接技术不过关发生脱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此,潘际銮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的身体,带领团队一门心思投身工作,并使得高铁焊接技术取得巨大突破。

如今的中国高铁钢轨焊起来以后根本看不到一点缝隙,这在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做到!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高铁大国,运营能力和技术都是全球领先水平。

在这背后,是潘际銮和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人在默默付出的结果。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如果随便算算这笔账,潘际銮教授在焊接技术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其经济价值已经过千亿。

可已经年过90的潘老却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伟大。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可他从来都闲不住,每天都要到办公室上班,带着20多人的团队干活,以前是骑自行车,现在骑不动了就走着去。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时任南昌大学校长的潘际銮)

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协助许多后辈们继续推动技术进步,把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年轻人,而已。

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自己平和安宁的小日子,而已。

在他看来,这日子里最宝贵的,就是和自己互相扶持了六十多年的李世豫。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如今的清华校园里,依然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

一对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老人,每天下午六点都会准时骑着一辆陈旧的自行车,徜徉在未名湖畔。

享受夕阳的温暖,然后再一起买菜、回家、做饭。

他是中国焊工界的鼻祖、科研成果过千亿,没有他就没有高铁!

潘老说,如果不是“老糊涂”了,他还想每天骑着车子带老伴一起“兜兜风”,在清华园里总是能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

再轰轰烈烈的人生,也比不了这粗茶淡饭、相濡以沫。

(喜欢猫哥分享新奇酷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黑科技动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