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給這位憤怒的母親

還有一週就要舉行奧斯卡頒獎了。

以前寫頒獎季影片比較少,對我來說是一種懶惰。因為時間差的關係,往往在我能看到提名影片之前,便已有大量的相關批評已經發表。再加上近幾年奧斯卡的口味越來越趨於同質化,提名影片帶來的驚喜越來越少,寫作動力嚴重不足。

並非說這些提名作品質量不如往日。從傳統美學來說,這些作品都屬於上乘之作。只是獨特性越來越低,早已固定為一種衝奧式的高級套路。現在,唯有外語片和紀錄片還能時不時給人一些新鮮感。

一、奧斯卡口味

今年是奧斯卡的90大壽,好萊塢又相當不太平。提名名單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整風運動,還有政治經濟環境,顯得又很乏味陳腐。這個90週年典禮怕是很難出彩了。

奧斯卡關注影片對角色的塑造,對文化的解剖,要求有某種現實主義底色。縱觀這幾年的提名影片,又彰顯出奧斯卡開始青睞新歷史主義的趨勢。每年都會有一批以新歷史主義為宗旨的傳記片獲得提名,比如《國王的演講》、《林肯》、《第一夫人》,還有今年的《至暗時刻》。此外,諸如《聚焦》、《為奴十二載》、《逃離德黑蘭》,以及今年的《華盛頓郵報》這種非傳記片,也都有著鮮明的新歷史主義特徵。

然而,奧斯卡的視角永遠更關注美國本土電影。這當然是由於它的獎項性質所決定。這些美國本土電影,又以非好萊塢體系為主,即獨立電影或大製片公司下的文藝片。像《鳥人》、《聚焦》、《海邊的曼徹斯特》均屬此類。(當然,還有政治很正確的平權影片)

《三塊廣告牌》是這一批次裡的佼佼者,非常符合奧斯卡的口味,今年它的贏面也最大。嚴格來講,本片對沖奧片的套路並沒有太大的突破和顛覆。然而可喜的是,作為英國人的馬丁·麥克唐納,拍了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電影。雖然以前我們也看到過很多他國導演對美國電影的精彩詮釋,但是馬丁這次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影片的電影語言極為紮實,各個環節都非常成熟,幾乎沒有紕漏——雖然這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骨子裡還是奧斯卡電影最熟悉的味道。但是極其出色的劇本,以及深入靈魂的人物塑造,還是相當令人賞心悅目。

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關於憤怒、治安、種族歧視、暴力、南方保守主義等問題。在看電影之前,私以為這又是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憤怒控訴,就像《換子疑雲》等那樣。卻沒想到,影片並未如此涇渭分明。《三塊廣告牌》裡有兩個極具弧光的人物,一個是母親米爾德麗德,一個是警員狄克森。二人將影片帶入古典敘事之外的新境界。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最初看完電影,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這個劇本真的太難了!不僅創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寫就之後,如何進行影像化處理,也能看出來既複雜又危險。複雜在於,這個故事裡幾乎沒有功能化的主角,以母親、警長和暴躁警員最為難寫,其次是兒子、前夫、侏儒、廣告商這些帶有一定功能性的配角,再次是醫生、老警員、黑人警長、退伍軍人、警長妻子等更具襯托意味的角色,寫起來也費周折。危險在於,要如何安排他們的出場?如何讓他們在故事中做出令人信服的選擇?選擇的結果又如何與其他人產生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又如何作用到影片故事上,產生層次感?只消一有偏差,整個故事的可信度便將崩塌。非不是技巧高超的編劇可以駕馭。

因此,本片是典型的“刀刃劇本”。處理恰當,將會讓故事和人物猶如刀鋒一般,深深刺入觀眾心中。處理不妥,則會令尖刀傷及自身,帶來災難性後果。從成片看,《三塊廣告牌》是基本成功的。它並不完美,並不是每個人物都處理得當了,但主要角色的高光表現,直接將影片推進到另一個高度。

二、米爾德麗德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所詮釋的米爾德麗德,身上不僅具備強烈的工人階級屬性,同時也具有最原始的、動物般的母性。時而如瘋狂的犀牛,時而似脆弱的麋鹿。整個故事下來,我們發現,她實際上是在用憤怒和暴力,去掩飾自己的脆弱無助。這種憤怒所衍生的暴力,不僅外化於舉止,更呈現於言語。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她讓自己的內心塗抹戰妝,拋棄一切理性與溫和。在外人面前永遠表現出一種冷漠的拒絕,並極富攻擊性。這像極了大自然中失去孩子的雌性動物。米爾德麗德用猙獰的面龐,去消解自身無法找出兇手的困擾。憤怒的背後,總是指向某種無能。米爾德麗德只得將獠牙咬向身邊關心她(無論這種關心是否真實)、或者並無惡意的鄰居。這些人有神父、警長、甚至自己的兒子。

我們常說一種好的人物塑造,要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揭露心境。本片中的米爾德麗德,是編劇寫人的範例。起初,我們只知道她因女兒被姦殺而憤怒。後來,我們知道了她可能忍受著不為人知的家庭暴力。再然後,我們得知女兒之死,與她不肯借車也有莫大關聯。她在女兒死前,甚至以詛咒道別:“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強姦!”結果一語中的。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至此,米爾德麗德就鮮活起來了。她成了跳出銀幕畫框,與我們所處之現實緊密相連的某個身影。影片運用各種對白與閃回,去層層剝開米爾德麗德過往的三個方面,闡釋其何以至此——雖然我總覺得閃回用在本片很不高明。無論如何,她的憤怒、脆弱、懊悔、自責、敏感、疲憊,以及如今與人交惡的言行,全都有了立足之地。她縱火警察局的極端行為,也有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再加上麥克多蒙德無懈可擊的表演,使這位母親焦灼的靈魂,自鏡頭前展露無疑。

三、狄克森

與之對立的,是暴力警員狄克森。起初,他的暴力看似是無差別無緣由的,甚至像極了某種躁狂症患者。他對警長威洛比的忠心服從,令他對工人和廣告商出言不遜。直至威洛比自殺後,他甚至把韋爾比扔下了窗戶。故事進行到這個時候,多數人都認為狄克森大概是類似於反派的存在。他不斷阻撓米爾德麗德的控訴,同時用暴力去騷擾周邊的反對者,破壞他們的生活,消滅他們的聲音。而從周圍人對其種族歧視的評價可以看出,狄克森的黑點還不止針對於米爾德麗德。他就像一個典型的壞警察,沒什麼破案的本事,卻用一身髒兮兮的制服壓迫良民,甚至讓人懷疑其祖上是不是三K黨。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但是影片最大的轉折也來自狄克森,這也使得《三塊廣告牌》顯得有些與眾不同,成為影片中濃墨重彩的部分。其實在這之前,鏡頭便給出了暗示,比如狄克森桌子上一直放著的案宗。

我們看慣了許多情節方面的轉折,以懸疑電影居多。然而對於《三塊廣告牌》這種典型人物驅動敘事的作品來說,正是複雜深刻的人性與情感,造就了影片後段印象深刻的轉折。故事中的人物,受到某種啟示,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進而做出與之前相反的選擇,產生一系列不同的結果,將個人命運和事件發展,由壞變好,或反之。

狄克森的啟示,來自於威洛比的遺書。此刻先不去分析威洛比的自殺和遺書,對故事所造成的罅隙。至少從劇情的結果來看,遺書喚醒了狄克森理智的一面。如此,便驅散了故事伊始便伴隨著的刺鼻的火藥味,促成了影片後半段截然不同的走向。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狄克森這個人物,實際上比米爾德麗德更難寫。稍不留神,就會編排的臉譜化,味同嚼蠟。本質上,狄克森與影片中的多數人一樣,是不穩定的,是難以預測的,是極度真實的,並非一種刻板的戲劇形象。米爾德麗德縱然有其多面性,而狄克森的多面性則更立體。他的南方人本性,他所受的教育,家庭,職業經歷,影片中都有所指。

與米爾德麗德集中式的抽絲剝繭不同,狄克森的性格和心理塑造更發散,顯得較為零碎。他是次要人物,將之戲份打碎,融入到整體劇情中,也是比較常規的一種手法。這就需要觀眾跟隨影片去拼湊出一個完整的狄克森,然後去思考他轉變背後的因素。這便與米爾德麗德形成了某種反差的張力。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為了表現狄克森的衝動與暴虐,電影在視聽上也進行了風格化的處理。本片絕大多數時間的鏡頭都隱沒於人物和故事中,並沒有顯見的辨識度。而當得知威洛比去世後,一段四分鐘的手持長鏡頭,一改之前剋制的視聽風格,配一首《His Master‘s Voice》,去表現怒火中燒的狄克森,化為野獸後的不穩定狀態。鏡頭劇烈搖晃,跟隨他步入對面的廣告公司,近距離目睹他毆打韋爾比,並將其扔出窗外的一系列暴行。這是狄克森這個角色性格心理背的一次極端展現。

在讀過威洛比的遺書後,狄克森這個人物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他找回了自己的理智,變得更有人情味,甚至喚醒了自己的破案頭腦,想到用DNA去確定兇手。他也達成了與米爾德麗德的和解,甚至一起上路去實施另一段“復仇”。兩人之前的怒目相向,頃刻間化作過眼雲煙。這位暴躁的警員,便是支撐影片的另一根立柱。

山姆·洛克威爾無與倫比的表現,對錶演細節的處理,都很令人折服。

四、威洛比

警長威洛比在影片中斷便死了。他的自戕給整個故事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但是私以為,在劇作上,這個角色後期的發展拖了影片後腿。當然,伍迪的演技很棒。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米爾德麗德的三塊廣告牌,醒目的猩紅背景,配上黑體字,給人視覺上一種壓迫的警示。三塊廣告牌直指威洛比警長的不作為。如果觀眾此時帶入到米爾德麗德的立場,便會設想這可能是一個腐敗且無能的警長。

實際上,影片將威洛比塑造的非常高大上,給故事帶來了不少正能量。他身患絕症,顧家,對下屬非常親切,受到艾賓鎮民的愛戴。除了沒有破獲姦殺案,威洛比在其他方面並無什麼過失。起初,鎮上的人還對米爾德麗德報以同情,但當三塊廣告牌豎立起來之後,人們對這位母親充滿了負面情緒。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威洛比揭示了米爾德麗德憤怒後的盲目。他本不應該成為這位母親控訴的對象。但是米爾德麗德的怒火早已無法熄滅,只能用大字報的方式詰問警長的不作為。威洛比即便私下找她解釋,不一定每件案子都能如期破獲,也有許多懸案令人頭疼。換來的卻是米爾德麗德的羞辱。

因此,他的自殺是影片中最大的事件,是前後故事的分水嶺。他的死亡也引出了三封遺書。這三封遺書猶如聖經一般,點醒了處於怒火中的米爾德麗德和狄克森。在我看來,這種敘述值得商榷。沒有威洛比的死亡和遺書,故事很可能會朝著更陰暗的方向發展。是遺書改變了整體情節的基調。對於影片主旨來說,自殺是不可或缺的。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但由此帶來的,則是敘事節奏上的突進。簡單來說,威洛比的遺書作用力太大了,他的死所帶來的推動效果太過強烈,一下子便沖刷掉了幾乎所有的糾結與矛盾,這很難不讓我覺得是否有種投機取巧的嫌疑。其顯而易見的功能性,令影片後段的故事有些缺乏過渡。

五、艾賓鎮

即便威洛比被刻畫的太過正面,較為單一。但是影片顯然是想透過這個人物,告訴我們憤怒的失衡,以及人性中的光輝一面。這些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重點在於作者如何述說。

《三塊廣告牌》將故事設置在一個虛構的小鎮中,但是州名卻用的密蘇里州。我相信這是馬丁·麥克唐納巧思的結果。這種半虛構式的舞臺,在營造距離感的同時,又蘊含某種寓言性質。虛構是一種假設,等於在安全屋中創作,規避了許多麻煩。但也別忘了,虛構也是一種泛指,可令所探討的問題,輻射到更廣的範圍中去,或者成為某種共有現象的縮影。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艾賓鎮是影片的全部場景。這種封閉的場景剔除掉了許多不必要的戲劇元素,從而讓觀眾得以全神貫注於人物與故事。除了米爾德麗德、狄克森與威洛比外。我們還能看到鎮上的各色人物。他們或多或少都代表著美國的某個群體。

米爾德麗德的前夫查理,是一名家庭暴力者。美國的家庭暴力現象較為普遍。這種人固然可恨,但也需要我們去探究其背後的社會和家庭文化因素。影片並未深入剖析家庭暴力,但還是通過一場戲有力地呈現了其所帶來的惡果。查理的家庭暴力行為,不僅讓這個家支離破碎,還令米爾德麗德和兒子羅比長期處於一種壓抑的情感狀態中。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而影片中那名向女主挑釁,並且在酒吧大肆吹噓自己如何強姦一名女孩的退伍軍人,又讓人嗅到一絲反戰的意味。再結合黑人警長告知狄克森,此人並真兇,因為他在案發時“正在一個到處都是沙的國家服役”,而狄克森卻一頭霧水。這種滑稽至極的諷刺味道,不言而喻。包括接任威洛比的黑人警長,都有可挖掘之處。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本片聚焦於一個女兒慘遭姦殺的母親身上,但也別忘了她的藍領身份。因此,底層對政治的漠不關心,戰爭所帶來的隱隱後患,無法根除的種族歧視,空洞的政治正確,都在影片各處以細節呈現,以閒筆帶過。豐富了故事文本,也提供更多的解讀角度。

六、自由情感

前面說了,奧斯卡喜歡平權,喜歡政治正確,喜歡新歷史主義。但學院派的老頭們真正所在意,還是作品對自由情感的表達。

人類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謂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這種情感對象之間沒有任何直接的利害關係條件下所產生的情感。美的本質就在於自由情感。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奧斯卡近百年的評獎歷史,證明人性二字,是社會大眾和學院派評委最好的共同的趣味激發源。《三塊廣告牌》本質上切中的恰恰是這一點。剝開表面上充滿火藥味的故事,本片講的,就是人們從必然情感過渡到自由情感的過程。

毫無疑問,只要是一個生理和心理功能健全的人,都會受到情緒化的影響。而作為單一個體的你我自身的生命體驗,也都證明了一個顛撲不滅的真理:只要是一個理性的人就必然是一個感性的人。本片中的各個角色,都有讓憤怒扼殺理智的時刻。然而有人也最終找回了自己的理智,沒有令整件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雖然代價是威洛比警世般的自殺,而遺書也讓他的死頗有殉道意味。

什麼是必然情感?米爾德麗德因女兒之死而憤怒,因廣告牌被燒而放火警察局;狄克森因看到廣告牌而破口大罵,因警長自殺而毆打他人;牙醫對米爾德麗德的鄙視;退伍士兵對米爾德麗德的挑釁;羅比對查理動刀……這些必然情感,在本片集中體現在衝動的暴力上。這些情感暗含著人類中利害關係的一面。這裡的“利害”概念比較寬泛,不僅是權力與金錢,還有社會法則(法律)和道德倫理。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與之相對的,米爾德麗德看到威洛比吐血而緊張驚慌,主動感謝並回應狄克森;狄克森在大火中搶救案件卷宗,已失去警員身份卻為破案而慘遭毒打,被燒傷卻未苛責甚至報復女主;韋爾比給受傷的狄克森送飲料……這些都是自由情感。本片用人物和解的方式,將自由情感的可貴和稀缺性展現給了我們。

自由情感的激發,預示著角色將在未來更主動、更清醒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有可能擺脫痛苦和焦慮的困境。米爾德麗德和狄克森一笑泯恩仇的對視,便是這種情感的最佳註腳。

世俗化的必然情感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大行其道,歸根結底在於人性的異化。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造成人性異化的原因,除了馬克思所指出的經濟和物質因素(金錢崇拜)以外,還有政治、倫理和文化上的。本片深層次的內核,便是在揭示後三者對人性的異化。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美國電影往往弘揚個人主義的抗爭。《三塊廣告牌》則通過始暗終明,先抑後揚的敘事,提醒人們這種抗爭可能帶來的另一種結果。因為異化後的人性,我們很難判斷它的正當性。米爾德麗德確實有理由用各種方式表達憤怒,這體現了她母愛的一面。但她也確實傷害了不少無辜者,這是盲目和衝動的結果。這種盲目,我們很難說沒受到異化的影響。狄克森就更別提了。

不過話說回來,影片其實仍然歌頌個人的自由意志與抗爭的權利,但同時也提醒著感性威權的危險。所以,當衝動而暴力的必然情感過渡到理智而自由情感後,我們能從人物的言行舉止上,體會到這種威權散去後的寶貴情感。當然,相對感性威權,還有一種理性霸權。一旦理性上升到霸權,那麼理性固有的光輝也將黯然失色。本片沒有涉及這方面的探討,就不展開說了。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所以,當影片在一種昇華的情緒中收尾後,導演顯然是希望點出人性中美好的部分。那三塊招致非議,蘊含極端負面情緒的廣告牌依然矗立在那裡,卻再也沒有人關心它們了。但是另一方面,米爾德麗德和狄克森,是以去報復兇手為由踏上和解之旅,這仍然是感性驅使下的行為,也難免伴隨著衝動和憤怒。他們會不會殺掉那名退伍軍人?影片把答案推給了不同立場的觀眾。而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再反觀自身的生命體驗,又將做出何種反思呢?

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今年的小金人,很可能送给这位愤怒的母亲

論戲書影

電影是溫柔的流氓

音樂是浪漫的瘋子

遊戲是嚴肅的小丑

文學是高雅的娼妓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