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 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会难过

失去亲人或者爱人的那一刻是什么感觉呢?其实失去那一刻并不难过,难过的是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留下的痕迹却总会不经意得让你想起他,而且残忍地提醒你:你不再拥有他,永远都没机会再与他相见,你们那些没能实现的约定将永远没有机会实现。

《父后七日》正是一部探讨失去亲人后,到真正感受到失去,那一个漫长的感知期的电影。

《父后七日》: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 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会难过

《父后七日》是一部台湾的小成本电影,演员没有什么知名度,估计很少有内地的朋友看过。我是因为特别喜欢《父后七日》这篇散文才找了这个同名电影来看,然后被这部电影触动,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书也翻了很多次。

《父后七日》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都市白领阿梅在父亲过世后,和哥哥一起为父亲举办了一场传统又滑稽的葬礼。她觉得自己在葬礼上就像一个机器人,别人让她哭她就哭,丝毫感觉不到伤心。甚至她在父亲去世后的,还能一脸轻描淡写地告诉朋友:我爸挂了。

阿梅自己都疑惑,她真的不难过吗?她是冷血吗?直到有一天,她在飞机上看到空姐在卖烟,她想着要在入境台湾的时候给父亲买一条他常抽的黄长寿。这个在脑中只是闪过一秒钟的念头,让她整整哭了两个小时。直到这一刻,她才真正感受到,她是真的失去她的父亲了。

《父后七日》: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 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会难过

马东曾经在《奇葩说》讲述过自己失去父亲的感受。因为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他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几年后的一天,他梦见父亲跟他说:今天我才算是真正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我们有缘再见。平常一直是嘻嘻哈哈的马东,讲这一段的时候眼里是含着泪光的。

《父后七日》最打动我的一个镜头是女主阿梅骑着机车走在一条空荡荡的路上,车上载着父亲的遗像。也是在那一条路上,电影穿插着的回忆是父亲骑着机车载着放学回家的女儿。因为女儿过生日,他在路边停下车让女儿吃一个特意买来的肉棕,然后还教女儿骑车。

《父后七日》: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 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会难过

《父后七日》的编剧刘梓洁也是散文的原作者,在拍这个镜头的时候哭得不能自已。这个镜头其实是电影改编的,原著没有,而她哭正是遗憾自己从来未和父亲有过那样亲密的时光。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刘梓洁凭借《父后七日》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父后七日》: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 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会难过

《父后七日》: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 失去亲人的那一刻并不会难过

接受亲人的失去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功课满分。而《父后七日》这部小电影虽然没有延展到很深入,但是至少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情感迟钝的普通人是如何接受失去,并且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人冷血,只是他们感知得慢一点,而且会更痛得更漫长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