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市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

陸豐市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

許鴻雁 陳永翰 | 攝影報道

應《湖東文藝》湖東在線網編輯部之邀請,陸豐市老促會聯絡員、《紅色軍魂.奔向海陸豐》叢書編輯陳春火於3月24日到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上午11時,陳春火同志拜會了湖東鎮紅色史料及革命遺址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湖東鎮黨委李秋河書記,詳細瞭解了湖東鎮紅色史料及革命遺址情況。下午2時,陳春火同志在《湖東文藝》湖東在線網編輯許鴻雁、陳永翰的陪同下,走訪了寧海社區的“湖東區農會舊址”、新洲村的“瓊洲站(交通站)革命遺址”。

寧海社區革命簡史

寧海社區的"十三太保館" (湖東區農會舊址)位於媽祖廟東邊,是當地漁民習武藝,飲茶聊天的地方。1921 年,已有進步青年在該館暢談"辛亥革命",演講《三國演義》、《紅樓夢》 、《水滸傳》等章回故事,頗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場地。1925年,成立了湖東鄉農會後,這裡成為農會集中活動的地方,地下黨人員互傳信件的秘密點,策劃第一、二、三次農民暴動活動聯絡交接點。

1927年10月,由中共湖東區團委書記黃萬里、謝慶文和湖東區主要領導人盧庭章、蔡德流、陳宗堯、吳少波、陳媽然、蔡其玉、蔡鴻勳、劉玉克、康名快等自衛軍戰士、農會成員、赤衛隊員把部分南昌起義軍賀龍、董朗、惲代英、李立三、劉伯承等官兵撤到停泊在長湖村後海羊牯嶼的"慶利號"、"永慶號"二艘大貨船上,運送到香港,安全轉移。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黃育、楊姑井、方雄、許新、劉毓章等進步青年參加東江縱隊。

新中國成立後,寧海社區的康名快被國家民政部評為革命烈士。

湖東區農會舊址

該遺址位於湖東媽祖廟東邊,坐東朝西,寧海大道在其背後穿過,與“媽宮池”相鄰,屬亞熱帶海洋季風,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霧濃。

該農會舊址,由於戰爭年代,長期遭受颱風侵襲,腐蝕,年久失修,現已面目全非。

該遺址始建於清末民國初,舊名稱為“十三太保館”,是當地漁民習武藝,飲茶聊天的地方,1921年,已有進步青年到該遺址暢談“辛亥革命”,演講《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章回故事,頗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場地。爾後,成了湖東農會赤衛隊聯絡地點,地下黨人員互傳信件的秘密點,1925年至1927年是組織赤衛隊及兒童團在媽宮(媽祖廟)廣場樹立第一面農會旗的地方,策劃第一、二、三次農民暴動活動聯絡交接點。

陸豐市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

1927年10月,由湖東區團書記黃萬里,蔡德流、謝慶文等領導的盧庭章(盧相)、吳少波、陳媽然、蔡其玉、劉玉克、薛鴻儒等同志把南昌起義軍南撤至天后宮戲臺一宿,租了二艘大貨船“慶利號”、“永慶號”,後運往香港北柵嶼,丟槍更衣,順利到達香港,找到黨組織,繼續革命。

新洲村革命簡史

1938年,中華民族處於災難深重時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新洲村陳經偉受東江縱隊第六團劉志遠團長派遣,奉命回該村組建"瓊洲站(交通站)",任職中共碣湖黨支部書記,陳金任瓊洲交通站長,秘密開展地下黨革命工作,傳送情報、信件、籌集軍需物資和槍支彈藥。1944年至1948年,瓊洲交通站革命同志在湖東組織和護送糧食、錢、煤油、布匹、筆墨紙雜供給芹菜洋、八萬、東港等地的趙衡同志領導"六兵團"的部隊。

陸豐市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

陸豐市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

新洲村"瓊洲站(交通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史中,寫下了其光輝的一頁。

瓊洲站(交通站)

該遺址位於湖東鎮新洲村中部,原是陳偉、陳尊儀家族祖祠,也是中共地下黨碣湖東南片總支部工作聯絡點,又是瓊洲站的革命遺址。陳偉任書記、交通員陳漢,陳金、接待員陳欽有。1944年由於陳偉,顏毓海(顏舒)地下黨身份暴露,國民黨吊賞花紅100龍銀抓捕瓊洲站成員。

陸豐市湖東鎮寧海社區、新洲村追尋紅色記憶

過後,陳偉等領導人在碣石南門口連夜坐船過香港,經過香港地下黨委派,顏毓海留在香港,陳偉再回內地山東煙臺,1948年參加遼瀋戰役。

尋訪結束後,陳春火同志饒有興趣地說:“挖掘紅色遺址,弘揚紅船精神,紅色史料及革命遺址,它銘刻著中國共產黨人與海陸豐人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鬥的光輝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