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曾经一位家长在后台问:那些鲁迅、沈从文、茅盾的文学名著,我们大人都读不进去,还要让孩子读?在这个随手就能用搜索引擎搜到知识的今天,读名著,还有必要吗?

不用去说“诗和远方”,就说“眼前的苟且”——应付考试吧!

不读名著,孩子连升学考试都应付不了!

从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语文教材大换血,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的要求是100万字: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在全国各地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试卷中,名著阅读的考题比例越来越大: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家长们其实很清楚,读名著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应付考试!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马克·吐温的一句话,精准地说出了大家纠结的心情:“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

但连家长都难“啃”的名著,如何让孩子静下心来去阅读体会名著的好处呢?

读名著,能养出文学气质

早在中学时,董卿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最高级的保养品不是昂贵的化妆品,而是世界经典名著。

董卿曾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读名著,能悟出人生哲理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表明:“对于培养性格,只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效达到塑造性格的目的。”

而那些名著里就藏着我们想要教给孩子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得到的人生感悟,跟老师、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完全不一样,那些像电影一样的场景会深深的刻在孩子心里。很多简单但是必要的世界观,就这样通过书籍,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知到。

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世界经典名著?因为我们要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终生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莫言说:“我看文学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读名著,能有引出超龄眼界和心胸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在高密一中当语文老师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自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三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

批卷结果出来,让老师尴尬的是:两个念初中孩子的平均分竟然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

两个没有专门在语文课堂上接受大量的讲解、训练的孩子,靠什么得到这样的成绩呢?李老师说,靠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

只有真正用心阅读完名著的人才会明白它得好,而仅仅只是翻页过名著的人只认为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名著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世界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

在价值观还未完全塑造好的青少年时期,世界名著对塑造孩子的人格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们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波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左亚文

倾情推荐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单!

《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必读丛书》

名家推荐语——

周建波教授:这套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必读丛书”所选书目都是中小学生必读的名著,满足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好奇与探索的需求,有助于他们扩大阅读面,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品位。

左亚文教授: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是人类精神宝库的精华。阅读经典名著,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形成优良品格的重要途径。

书籍内容是无删减版的原著,有名师导读可以理清孩子的阅读思路,附带了详细注解,有的不懂可以随时看讲解,整套书配套习题,有助于加深阅读记忆,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领悟名著精髓!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本套书籍,系列丛书30册

如果读名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可能真的大材小用了!

名著读起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