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語故事,李時珍罵昏君,鄭成功啞謎招賢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研究命理軌跡的神奇 決斷天機人事

謎語故事,李時珍罵昏君,鄭成功啞謎招賢

 猜謎是極具智慧性的遊戲,有的人僅僅把它當成消遣,有的人則用它說出心中的話,更有甚者,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裡帶來一組謎語故事。

李時珍罵昏君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經當過知縣,後來為了解除百姓疾苦,辭官行醫。他離任前,接任的知縣為他設宴餞行。席間,那位新知縣對李時珍說道:“聞李公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如華佗轉世,可否為本官開一帖補體藥方?”

李時珍早就聽說此人是個沉迷酒色、貪贓枉法的勢利小人,有意譏笑他。診了脈絡,察了病情,就叫衙役取過文房四寶,開出一劑“十二味湯”藥方:

柏子、木瓜、官桂、柴胡、益母、附子、八角、人參、臺烏、絲絡、上黨、山藥。

李時珍把藥方交給新任知縣,微微一笑,辭別回鄉。

第二天,那知縣洋洋得意地叫師爺拿藥方去配藥。中藥鋪的郎中老先生接過藥方,看了半天,覺得不倫不類,十分費解。他琢磨好一陣子,忽然捧腹大笑,連喊三聲:“妙!妙!妙!”

那師爺莫名其妙,便問:“老先生為何如此發笑?”

郎中說:“這藥方是變著法子罵你家老爺呢!你把十二種藥名的頭一字連起來,諧音便是‘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屍上山’。”

師爺十分掃興地回衙覆命,把藥方的奧秘一五一十地稟告知縣老爺。知縣老爺“啊”了一聲,兩眼發呆,癱倒在地。

難倒皇帝

有一年元宵燈節,乾隆皇帝雅興大發,同大臣們一道,來到翰林院文華殿猜燈謎。一行人走到中廳,看見廳裡掛著一副謎聯。

上聯為: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下聯為: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卻是妙文。

素以聖才自詡的乾隆苦思冥想,久不能破,甚為狼狽。身邊有位文官見狀,忙為皇帝排窘,笑曰:“古言道,解鈴還須繫鈴人。”

紀曉嵐眯著眼睛一笑,朝皇帝拱了拱手,然後揮筆寫了兩個大字。眾人俯身一看,無不稱絕,連乾隆也撫掌大讚:“妙哉,妙哉!”

原來,謎底竟然是“猜謎”二字。

新媳婦過門

從前,一戶魯姓人家給兒子娶了個媳婦,全村人都誇新娘子漂亮。兒子聽了,心裡甜蜜蜜的。可婆婆心想:“模樣長得是俊,但不知道是不是繡花枕頭——外面好看,肚子裡一包草。”於是,婆婆打算考考她。

新媳婦三日回門後,開始料理家務。一天清早,婆婆繫著圍裙,對媳婦說:“早飯我來煮,你幫我拿四樣東西來。”

新媳婦恭敬地問:“請問媽媽,要孩兒取哪四樣東西來?”

婆婆邊朝廚房走去,邊說:“四量沉,四兩漂,四兩長著嘴,四兩彎著腰。”

新媳婦一聽,二話沒說,轉身就去拿來了鹽、油、辣椒、蝦子四物。婆婆一看,心裡很高興,悄悄對老伴說:“不蠢,不蠢。”

才子求渡

清嘉慶年間,湖北浠水縣有位秀才名叫陳沆,他文思敏捷,才華不凡。

一年八月,他要趕赴省城參加選拔舉人的考試,剛剛走到河邊,渡船已經離岸。陳沆心急如火,連聲叫喚,求艄公撥轉船頭,搭他同去,以免耽誤考期。

那艄公眯著眼朝河岸邊細瞧,見是位清秀的書生,便笑道:“岸上那位相公聽了,你要上省城參加科舉考試,想必有滿腹的學問。老漢出個謎兒試試你,倘若能猜出,就渡你過河。”說罷,大聲詠歌一首:“在孃家,青枝綠葉;到婆家,面黃肌瘦,經過幾多風波,受盡幾番折磨。莫提起,提起淚珠灑江河。”

心有靈犀的陳沆當即拱手回答道:“撐篙。”

艄公側耳一聽,連連點頭,於是駕船返回岸邊,把陳沆迎上船去。

鄭板橋猜謎破案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當知縣時,曾遇到這樣一個案子:商人李乙帶了一百兩銀子搭船家麻三的船去外地販貨,不料半夜發覺銀兩不翼而飛。由於船未曾靠過岸,李乙便認定是麻三偷了,但麻三死不承認。

天一亮李乙就拉著麻三吵吵嚷嚷地上岸打官司。知縣鄭板橋曾聽說麻三有偷雞摸狗的前科,今聽了李乙陳述,心中已知大半,便一拍驚堂木,要麻三從實招來。但麻三矢口否認。捉賊須捉贓,鄭板橋即派差役上船搜贓,豈料一無所獲。贓物藏在何處?鄭板橋一時感到有些棘手。

正在犯難之際,忽有一位秀才模樣的人上堂呈獻一幅畫,請鄭板橋指正,並稱:“不才昨晚賞景,興來塗鴉一幅,供大人觀賞,不知能否解燃眉之急?”

來人話中有話,鄭板橋忙打開畫細看起來。只見畫上除了一株被大風颳得搖搖欲倒的樹外,別無他物。鄭板橋初覺納悶,繼而一想,臉上露出微笑。原來這幅畫是助他破案的!畫的含義是危木,合為“桅”字,暗示贓物藏在桅杆頂上。

在畫的啟發下,鄭板橋很快查出了贓物,使麻三啞口無言,乖乖服罪。

鄭成功啞謎招賢

福建泉州西門外曾有一座木板浮橋,叫招賢橋。相傳這裡是鄭成功為擴建隊伍招致賢才的地方。

鄭成功招賢方法很別緻,他在橋頭豎一面招賢大旗,旗下方桌上放一隻瓷碗,碗裡盛著半碗清水,碗前放一束香、一對打火石。桌前貼著一張招賢榜,上寫猜中此啞謎者,可授予軍職。這個招賢啞謎一擺出來,確實引來了不少人,但是一連過了三天三夜,也沒有人能猜中。在他身邊的人都勸他改用別的方式來招賢,鄭成功說:“八閩多雄傑,豈無真英才!”

到了第十二天,招賢橋上走來了兩個遠鄉人,走在前面的一個人長得墩墩實實,兩眼炯炯有神,後面一個是彪形大漢。二人走到方桌前端詳了一會兒,前面的一個人伸手揭下招賢榜,另一個人把瓷碗一下反扣在桌上,清水灑了一地。然後就用火石打出火來,點燃了香束。高呼了“反清復明”四個字。把清水打翻,表示“反清”;把香束點亮,意為“復明”。

周圍許多想投軍的青壯年和圍觀的人群,頓然領悟鄭成功啞謎的意思,也一齊跟著高呼,紛紛報名參加鄭成功的隊伍。

蒲松齡謎嘲財主

蒲松齡連試不第,只好在淄川縣城一財主家教書為生。財主望子成龍,可他的兒子是不學無術之徒。蒲松齡施教一年,下了不少功夫,可財主的兒子仍不見長進。

一天,蒲松齡對財主說:“令郎學有成就,老夫要告辭了。”那財主一聽,十分高興,忙擺酒為先生餞行。酒至半酣,財主問:“吾兒的文章怎麼樣?”蒲松齡答道:“高山敲鼓,聲聞百里。”財主又問:“吾兒四書五經可都通曉?”蒲松齡笑說:“八竅已通七竅。”說完 向東家拱了拱手,挑起書箱而去。

第二天,財主將兒子已學有成就的事告訴了弟弟,弟弟一聽,哭笑不得,連說:“你讓蒲先生戲弄了。”財主不解地問:“此話怎講?”弟弟說:“蒲先生說‘高山敲鼓,聲聞百里’,豈不是侄兒寫的文章如捶鼓之聲,‘不通、不通 ’!先生說‘八竅通七竅’,是說侄兒對四書五經‘一竅不通’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