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波利:一個美國人眼中的少林,亦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紀實

馬修·波利:一個美國人眼中的少林,亦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紀實

1992年,馬修·波利到達少林寺的最後一站登封,走下大巴後,他開始疑惑,這裡令人沮喪的到底是什麼:是覆蓋了城鎮的木炭汙垢,市民臉上沮喪的表情,還是佈滿街道的垃圾?他開始認為登封市中國最無法拯救的藏汙納垢之地,四促是一般的死寂,毫無希望。

在走過半個小時的蜿蜒小路後,他到達了目的地,他本以為少林寺是一座與世隔絕、孤零零的寺院,暴露在風吹日曬之中。然而,所見之景是擁堵著轎車和旅遊大巴的停車場,和密密麻麻排在路兩邊的幾十家小飯館,像極了簡陋的危房,四處都是裂縫的水泥和支離破碎的灰泥。還有販賣功夫飾品的小屋,招攬買賣的驢車,創造性景點。在他眼裡古老的寧靜致遠的世界蕩然無存,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面臨著太多尷尬,物質和貧窮是當時底層人最普遍的生活狀態。

這所孤獨的寺院已經成了鋪天蓋地、席捲一切的世俗旅遊景點,功夫世界就是買點和噱頭。

在多方詢問和找尋之中,遺憾和傷感波濤洶湧的向他襲來,或許傳說中的少林和尚真正遺留下來的只有浮屠塔下的骨灰了。

就在這時他遇見了穿著橘色僧袍的光頭小男孩小虎,在見識過德清和成浩精妙絕倫的表演後,他即使是身陷武術學院的學費騙局裡,也要留在少林學習功夫。

不得不說,馬修·波利是一個典型的“受虐狂”。

他說:“我要學功夫。”

教授:“你能吃苦嗎?”

“能!”

馬修·波利:一個美國人眼中的少林,亦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紀實

“我倒要看看你怎麼支付旅途的各種費用。”他爸爸問。

“我有大學基金。”

“那是我的錢。”

“但在我的名下。”

馬修·波利:一個美國人眼中的少林,亦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紀實

於是懷著破釜沉舟的心情踏上了前去中國習武的道路。

為什麼馬修會喜歡“受虐”?

這就要源於他十五歲時,腦子裡的清單:

“馬修的毛病”:

  1. 愚昧無知
  2. 膽小懦弱
  3. 還是個男孩,沒有成為男人
  4. 對異性沒有吸引力
  5. 思想迷茫,不知要走向何方

直到大三破除“愚昧無知”後,他唱著:“我的心裡有個夢,我想到嵩山少林學武功。”來到中國。在少林兩年的磨礪裡,那些毛病 盡數破除,他還學會了中國的划拳、酒文化、客套、奉承,咒罵,於細心之處觀察著每個人,儼然變成了“中國通”。這段在中國的經歷在他回國後成為了他的優勢,因為中國的發展機會吸引了無數美國企業前來投資,而馬修的中文和對中國的瞭解無疑是最受人青睞的。

2003年,他重走少林,一切都已經改變,走訓練的地方,竟找不到一絲當年的痕跡,當時的師父,一起習武的同伴早已四散。即使仍能看到高水平的武術表演,卻不是那些人,不那麼有感情。

不得不說,中國這些年一直在發展,變化之迅速超出想象。曾經他認為中國充斥著混亂和骯髒,如今令人耳目一新。禮儀、環境、設備各個方面都已煥然一新,科技化水平明顯上升。

10年前,“大山是每個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生命中的毒藥”這讓我想到了“何偉是每個敘寫當代中國的外國事業中的剋星”,因為當時人們總會驚訝,老外!還是會說中文的老外!!於是人們總會拿每個老外的中文和1989年聯歡晚會爆紅的加拿大籍相聲演員比較,而且往往敗落。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的人,都是很少見過老外的。

他迴歸之時,人們不再提起大山,卻有一個話題揮之不去:

中國要超越美國還需要多少時間?

五十年。

中國夢還是沒有改變——趕上美國,只是只是一場馬拉松,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是中國人比以前更自信了,細數那些跨越的里程碑:加入世貿組織,載人飛船上天,即將迎來的北京奧運會。這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就連當時馬修也這樣說。並且多年過去,中國人的愛國熱情似乎從未減少,依舊像多年的和尚一樣說著,一旦戰爭發生,我們將決一死戰。

馬修江這些寶貴的經歷記錄在了《少林很忙》一書,精確程度取決於大腦逐漸老化以及被白酒侵損的程度。

下一章:為你講述少林的性和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