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紀實:生產隊時期,上頓是白薯、下頓是白薯的日子

本文節選自作者《載滿鄉愁的村莊》一書,原章節標題:白薯情結。本文僅供學習交流用。嚴禁複製另發。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紀實:生產隊時期,上頓是白薯、下頓是白薯的日子

紀實:生產隊時期,上頓是白薯、下頓是白薯的日子

紀實:生產隊時期,上頓是白薯、下頓是白薯的日子

……生產隊時期,冬天裡沒有農活,莊稼人一般只吃兩頓飯。這兩頓飯,上頓是白薯,下頓是白薯。

母親們總是偉大的,面對餐餐要吃的白薯,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在吃法上創造出了很多新花樣。她們把白薯和高粱米、苞米破米摻在一起,做成白薯粥和白薯乾飯。把生白薯切成條,放上幾個蔥花,炒得半生不熟,作為吃煳白薯的菜。把熟白薯搗成泥,和上苞米麵、高粱面,蒸窩頭、貼餅子……總之,她們像是有著無窮的想象力。到最後實在黔驢技窮了,又會把白薯塊的形狀,由片切成條,由條變成丁,來引誘和刺激我們的食慾。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母親們無論如何創新吃法,它總是白薯味,要命的是我們又離不開它,不能拒絕它。

白薯確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這一點我早就有切身體會。

白薯好嚼好咽,因為沒啥好吸收的,消化得便很快。人們的腸子像是變短了,吃進一肚子白薯後,不一會就要去茅房,而且拉起來也痛快。因此,那時候我們沒有大便乾燥的,沒有患痔瘡的,也很少聽說誰得了結腸癌、直腸瘤。在這一點上,我們是該感謝白薯的,感謝它在解決了飢餓的同時,又通暢著我們的腸子。可悲的是,人們順順暢暢拉下來的屎,不是臭的,而是帶有一股酸酸的白薯味。

人的一條消化道,大概也是矛盾的,有了痛快的地方,就會出現不痛快的地方。因為吃了過多的白薯,大便乾燥和得痔瘡的人少了,患胃潰瘍的卻多起來,不少人嘴裡流著酸水,說“燒心”。嚴重時還要抓了一把“面起子”(小蘇打)吃進肚子,來中和白薯所產生的胃酸,來緩解疼痛。

熬過一個冬天,把一窖白薯吃光。春天來了。春天叫青黃不接,意思是地下青的野菜沒有發芽,地上黃的莊稼沒有吐穗,這時白薯幹又成了我們的主要食物。母親們繼續發揮她們的創造力,把白薯幹煮了吃,切碎摻在米里做成 “豆乾飯”,用麵包成白薯幹餡的“豆餑餑”。還有就是把白薯幹砸成面,做成菜糊糊、蒸成窩窩頭。白薯片是白的,砸成面後做熟後卻變了黑的。因此那菜糊糊是黑色的,那窩窩頭也是黑色的。

白薯幹嚼在嘴裡乾澀難嚥,白薯乾麵菜糊糊和窩窩頭有一股苦味。吃過幾天,人們就想念起那軟軟的白薯來。好在這時候已到了春天,生產隊已在建白薯炕,準備育秧栽種白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