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吴再添,1928年生,厦门人。厦门老字号“吴再添小吃店”的创始人。该小吃店多样小吃被认定为“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福建名小吃”,并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一份简介,写尽老人91年生平

但他大半生的坚持与困惑

却是一纸难言...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路边小摊起家,不断创新,成为小老板

1948年,抗战胜利后,吴再添一家人靠父亲卖蔬菜为生。20岁的吴再添只能挑起担子在厦门局口街中山路口的大榕树旁摆摊设点,卖起咸粥,一口锅一种粥,充满平民化的色彩,却也找到适销对路的人群。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后来担子置换成小推车,台面大了就增加了咸饭和炖罐,还随车带了些小竹凳,让客人可以坐着吃,着实长了人气。

这时,吴再添一边做着小买卖,一边细心观察小吃市场,发现厦门人挺喜欢吃面食,当时有一家叫“虾面庄”的小吃店生意挺火,他于是也琢磨起虾面。根据厦门人的口味偏甜的特点,他在汤里加了点冰糖,又在出锅时撒上点炸过的葱花,香味四溢,很快就吸引了街头巷尾的顾客。

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出近200斤(今100公斤)的油碱面,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字。抬头望着遮天蔽日的大榕树,低头看着虾面泛红的大钵头,吴再添体验到天无绝人之路的滋味。

“局口街虾面”的溢美之词慢慢在街坊间传开,厦门人也开始知道有个叫吴再添的小老板。

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上分散的时摊小贩被集中于一处,吴再添将虾面摊迁到时称“厦门小吃街”的妙香路(今中山路大陆商厦后面)。他在像菜市场的大棚下租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地方,有了“吴再添”的店号,算上妻子共有七八个人手,扩充小吃品种,仍以“特色小吃”、“薄利多销”招揽中下消费水平的客人。

1956年,公私合营小吃店并入了厦门饮食服务有限公司,店门口悬挂着的红布条贴上黄色纸斗书大字“吴再添饮食店”,吴再添看到它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当了主人。

临危受命,成就厦门一代名小吃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1985年,厦门小吃名师吴再添临危受命去拯救因亏损即将倒闭的大众饭店。这里离鹭江道轮渡码头不远,本是一处风水宝地,在有关方面的首肯下,饭店更名“吴再添小吃店”,开始了名人救市,成就“中华老字号”的悲壮征程。

此间,在代表厦门参加福建省烹饪大赛中,吴再添使出他多年的绝活,一举夺得两个金奖和8个银奖的骄人成绩。名师、名点、名店,一路春风,大众、实惠、好吃,深受平民青睐。“烧肉粽”、“芋包”、“油葱馃”、“沙茶面”、“虾面”等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大同路49号“吴再添小吃店”一时成了厦门小吃的代名词。

成名后的吴再添

对本土饮食文化的情结愈为浓厚

并将其溶入到对闽南小吃的改良提升中

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手艺和名字

蒸煮厦门的小吃品牌

坚持最原始的做法,最地道的口味

他就是这么“固执”!

据家人回忆,每天清晨五点半,吴再添就起床出门了,风雨不动。

通常这个时候,阿姨们还没上班。吴再添自己打开店门,检查柜台、桌椅、碗筷、灶台等器具,接着起锅烧水,炖上今天的第一锅大骨汤。这灶台是老人家坚持要用的,他担心煤气火候不够,食物的味道会改变。

当大骨汤的第一缕香气飘出时,门外就变得热闹起来,供货商的食材每天准点送到。

再等灶台的汤锅沸腾,阿姨们也到了,大家开始准备这一天的食材。

九点左右,店里开始上客人了,老板吴再添腰板笔直地坐在收银台后面,如坐镇大将,如定海神针。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顾客点餐的方式也从上世纪延续至今——上世纪的大食堂式的装修,顾客点单后还要领“饭票”,再自己去取餐窗口,等着“脸很臭的阿嬷”挥一挥衣袖甩出一碗汤底浓稠的沙茶面。

这一套服务流程,只出现于早期的国营单位。吴再添坚持了几十年,就像他坚持每天来店里帮忙的习惯。

现在,反而成了吴再添的一大特色。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吴再添自己也留在了上个世纪,灰蓝色外套,军绿色布裤,黑色袜子和黑色布鞋,满头白发。

这身行头,领口裤脚等地方,已经被洗刷得有些褪色,但看起来朴素整洁。

他就这样腰板笔直,认真且沉默地站在收银台旁边,看着店里的客人进进出出,如同一个将军在巡视自己的地盘。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大概十点半左右,吴再添会在店里点一份扁食汤,跟其他客人坐在一起,吃完回家,下午再来。家里人轮番劝说,这么大年纪,不要这么奔波,但谁也说服不了这个老人。

他太固执了,固执得就跟「吴再添小吃店」一样,风风雨雨,始终不改。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关于固执这点,吴再添的孙子吴思航,感受最深。

吴思航在国外读书,毕业后一度留在国外工作。在爷爷拿回「吴再添」招牌之后,他决定回国,帮爷爷重新做好「吴再添小吃店」。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但爷孙两人,对于「吴再添」有各自的理解。

比如店里卖得很好的油葱粿,遵循古法制作,硼砂是必备原料。吴思航认为,硼砂这种添加剂,不能再使用。这让爷爷不能理解,“几十年做下来,怎么到现在就不行了?如果不用硼砂,油葱粿的味道就没了。”

吴思航研究出替代硼砂的最佳天然原材料,既延续油葱粿口味,又保证健康安全。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油葱粿只是小小细节,对于「吴再添」品牌怎么发展,爷孙之间有更多分歧。

对吴再添来说,「吴再添」三个字,不只是自己的名字,更是老厦门街坊邻居信得过的小吃,不能变。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孙子吴思航希望把「吴再添」品牌做大,让那些因为搬迁离开中山路区域的老街坊,也可以在家门口吃到「吴再添」。但爷爷坚持不开分店,认为这会坏了品质,“赚钱啊,差不多就好。”

包括价格,十几年过去了,店租和食材一再涨价,「吴再添」也只涨了1块钱。3块钱一份的扁食,全厦门可能也只有「吴再添」这一家。这是爷爷认定的道理——小吃小吃,价格贵了,怎么能叫小吃?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现在来店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你问90后或00后,什么是「吴再添」,有几个人知道?”

吴思航一直想改良小吃的口味,保持闽南风格,适当迎合年轻人。他很担心,等老一辈厦门人离开,再也没有年轻人愿意走进「吴再添」。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相比游客在网上写的点评,比如「沙茶汤太稠、阿姨脸太臭」,吴再添更在意街坊邻居是不是吃得开心,这些都是跟他走了几十年的老厦门。

当我们一个个带着自己的小板凳,走过新千年,拥抱互联网,成为这个新世纪的围观群众。

吴再添把他的小板凳留在了上世纪,他一直坐在那里,没有变过。

为了这个“不变”,

吴再添的努力程度超出想象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吴再添坚持11年的品牌之争

捍卫厦门最地道口味毅然决然

退休后的2004年,吴再添要求,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吴再添」这个名字,从此开始了长达11年的招牌官司。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打官司是为了钱吗?好像是,也好像不是。

「吴再添」招牌,当然很值钱,不管个人还是集体,都想拿这个招牌赚钱。但吴再添更在意的是,不能把自己的名声搞砸了。

在官司期间,他甚至建议,国营单位可以公开拍卖「吴再添」招牌,拍卖所得全部捐给慈善机构。

吴再添!这个厦门老人的坚守与困惑,你不了解……

这,就是厦门一代匠人的坚守

近一个世纪的厦门口味延续

吴再添完成了传承厦门美食的使命…

现在,他累了,歇了,离开了

时代更迭,愿「吴再添」底色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