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有洞天

日前,受好友高旺林約請相聚,離中午吃飯的時間尚早,他提議說,到我老家的村子轉轉吧,那裡我弄了一個苗木基地。我當時很是詫異:你搞婚慶的啥時候弄起了苗木了?車子沿著驛城區胡廟鄉胡廟村西部二架山與三架山交界的深山之中穿行,逶逶迤迤,顛顛簸簸。隨著山間道路的崎嶇,一個“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淳樸自然的古村落——胡廟鄉胡廟村高老虎映入眼簾。從遠處看,在叢林裡緩緩升起的裊裊炊煙彷彿是這大山深處有人家的唯一證明。

探尋古村落 大山深處有人家

牛兒在悠閒的吃草,水鳥在自由的翱翔。詩人杜牧《山行》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詩句,令人遐思嚮往,雖然這裡離市區不遠,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山高林深的白雲深處,還有這樣一處保留著古風韻味的村莊。

從駐馬店市區一路向西,通過三架山水庫,沿著坑窪的小路一直前行。這段路崎嶇顛簸,只能容一輛車通過,且多急彎,開起車來頗為驚險刺激。山路的盡頭,便是高老虎村。村莊鑲嵌在山腳下,一條小路穿過村莊,三三兩兩的房屋分佈在道路的兩側。

大山深處有洞天

沿著村前曲折的石頭路拾級而下,便來到了小溪邊。溪水不深,小魚兒嬉戲其間,溪底光滑的鵝卵石清晰可見。溪邊草叢中彩蝶飛舞。置身其中,呼吸著古村清新的空氣,心中感嘆:好一個世外桃源,城外淨土!這裡沒有熱鬧的吆喝聲,沒有吵雜的人群,沒有如流的車輛,沒有灰濛濛的天空,完全是一個原汁原味的古村,遺世而獨立,純樸且自然。

多年來,高老虎村一直只有五六戶人家。陌生客人的來訪,樸實的村民十分熱情,讓座倒茶一點兒也不生分。在入村處有一農家院,戶主名叫高四,是幾戶村民的“主心骨”,好友高旺林說那是他的堂兄。

“現在生活好了,雖然還是土路,但山裡人能出去,山外的人能進來,我們也算離文明城市近了。”高四笑著說,現在時常有市民開車前來,大家對他們在這裡的生活都十分羨慕,同時也為他們的堅守而感動。

300多年的眷戀 故鄉情魂牽夢縈

說起高老虎村,高四說高老虎是他們的先輩,村莊據其名字而命名。

大山深處有洞天

在與高四的交談中瞭解到,高四的祖輩原來是山西洪洞縣人,幾百年前遷移到了三架山的南山。後來,高老虎兩兄弟遷移到北山,這裡的高姓村民都是高老虎的後人,祖祖輩輩在深山裡,至今已在此生活了300多年。

“村裡人不多,原來一直是我們高姓幾戶人家,解放後才有一戶張姓人家來此定居。”高旺林隨口說,以前他們這些大山深處的村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自來水、沒有電,道路不通,手機在這裡也沒有信號。到距離這裡最近的林場要翻過一個山頭,只能走大家多年摸索踩下的小路,交通工具幾乎沒有。

1993年,村民們聯合其他村的村民開荒,31戶人家用手和腳鋪了一條通往大山外的土路,解決了幾百年外出難的問題。

“以前外出只能翻山越嶺,為了生計,大家都是挑著裝有山貨的擔子,走山上的小路外出換些生活用品。有了路之後,村民們覺得生活有了奔頭。”高四說,原來修的那條山路並不是此次我們開車過來的路。

2002年前,村民們生活照明一直使用煤油燈,高四自己家裝的風力發電機時常撂挑子。2002年,村民們自發聯繫相關部門,拉桿扯線鋪設線路,給一個古老的小山村帶來了“光明”。村南2公里處的山上有一個泉眼,高家祖祖輩輩都是走山路從這處泉眼往下挑水吃。2002年,看著瘦弱的妻子不堪挑水的重負,高四模仿山西一處水利灌溉的模式,用賣了兩頭牛的錢和妻子一起挖了2公里多長的深坑,埋下管道,將泉水引下山,讓村民不用上山挑水便能喝上泉水。

大山護林員 青山綠水守護神

大山深處有洞天

“一條大路喲,通我家,我家住在喲山呀山腳下,一棵棵小樹喲,快呀快長大……”高聳的大山,連綿起伏,一望無際的綠色更是讓人心曠神怡。獨自一人走在這大山裡也許會感到孤獨,可高四卻唱著自己的小調,走在這樣的山路上幾十年了。除了上山採摘一些野菜和野果外,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山林防護。

今年56歲的高四是一名護林員,他負責守護著這裡的好幾個山頭。護林員的主要工作是每天巡山,防止木材被盜,防範森林火災。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簡單,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護林員並不容易。“天晴時還好,碰上雨季,道路常被雨水沖壞,山上的人下不去,山下的人也上不來。”高四說。

每天吃完飯,高四便開始巡山。一根柺棍、1個水壺、1把鐮刀,這就是他的全部裝備。雖然高四已過中年,但是體力讓跟隨的記者自嘆不如——他爬山的速度很快,不久就將眾人甩在了後面。

高四身體健壯,非常健談,他時常回憶讓他快樂的事。一年四季,高四從沒有停止過上山的腳步,平均每天要走20多公里山路。

“秋季和冬季容易發生火災,所以我每天都會早早上山。”高四說,事實上,在這裡亂砍濫伐的現象幾乎不會發生,卻有發生火災的危險。前段時間,他在夜裡發現火情後緊急撲救,用來滅火的拖把都被打斷了。

痴情守望 樹高萬丈離不開根

大山深處有洞天

午後陽光照耀下的高老虎村顯得寧靜而美好,瀰漫著一種古樸醇厚的味道。

這是一個在地圖上、GPS導航儀上找不到具體方位的古村。村裡沒有學校,沒有戲臺,沒有商店,沒有藥店,只有五六戶人家。這些捨不得離開祖屋的村民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生活。

村裡民風純樸,老人們熱情好客,家家夜不閉戶,人人路不拾遺,至今還保持著古風古貌。村子裡人們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夏日的傍晚,捧著飯碗聚在村前的大樹下,一起回味過去的時光,嘮嘮各自山外兒女們的生活。

大山深處有洞天

高四說,這裡的一磚一瓦、一階一木、一耬一碾,都凝結著先人的智慧與汗水,記錄著他們或寧靜美好或艱辛多難的生活。先人早已離去,但大山至今依然庇護和蔭福著後人。他們要繼續守望生養他們的這片土地。

近年來,通水通電後,高四在自家門前建了農家院,開闢了果園。村民們每天吃的都是野山貨,就連家中的油、面都來自自家土地。大家說,現在的日子雖然平淡,但越過越好。雖然現在村裡還沒有手機信號,也無法上網,但大家相信不久的將來村子終會實現信號覆蓋。

湛藍的天空,雄偉的山脈,古老的樹木,清澈的小溪,居於此地的人們恬淡安詳。“山深人不覺,全在畫中居。”在這寂靜的大山裡,無不讓人感受到平時難以擁有的心境。我們真誠祝願山裡的這些守望者能繼續平靜恬淡的生活,收穫更多大自然的饋贈,也希望有關部門早日圓他們通訊信號全覆蓋的夢想,讓他們成為地球村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