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血液里流淌的是豆汁兒!

提起北京小吃,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豆汁兒。甚至有人說“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都是豆汁兒”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後來,終於有人願意嘗試,然而: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但是也有人表示味道很好我很喜歡: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大哥我敬你是條漢子!)

這麼重口味的東西不禁會讓人產生一些疑問,比如: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第一個吃螃蟹的那個人如果先遇到了豆汁兒,也就沒螃蟹什麼事兒了。

據猜測,在某年某月某一天,反正肯定是炎炎夏日的那麼一天,某個人在做好綠豆粉之後忘記處理掉了殘留的綠豆汁,於是乎,這些汁兒不負眾望的

發酵了。然後這位窮人捨不得把它倒掉,就勇敢的喝了一口,發現酸中帶甜,清熱敗火,就是這一口,從此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乾隆十八年,有大臣上奏:"最近民間有一個叫豆汁兒的東西,已經派人檢查了,很安全,皇上您看能不能引進到宮裡”。從那以後,豆汁兒從街頭走進了金鑾殿,在御膳房領了編制。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上面說了豆汁兒的來源,其實就是磨完綠豆粉剩下的邊角料。做豆汁兒很簡單,泡好的綠豆去皮後,加水磨成細漿,然後發酵,沉底兒的是澱粉,留在上面酸臭的液體就是生豆汁兒了。之後燒鍋開水,兌進發酵好的豆汁兒再燒開,然後轉小火慢熬,一碗豆汁兒就搞定了。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早些時候豆汁兒根據做法的不同分為三種:一種在清豆汁兒中加入一些綠豆粉,做成豆汁兒糊;第二種是在豆汁兒里加入熟米攪拌成豆汁兒粥;第三種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清豆汁兒了。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喝豆汁兒一定要配焦圈兒和鹹菜。金黃色的焦圈兒焦香酥脆,咬一口焦圈兒再喝一口熱乎乎的豆汁兒,澱粉的甜味兒中和豆汁兒的酸味,讓人回味無窮。鹹菜不用太奢華,家裡醃的蘿蔔絲兒,澆點兒辣油,撒上點兒芝麻拌一拌就夠味兒了。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是喝豆汁兒一定要

趁熱。涼著喝,那就是在喝泔水;趁熱喝,味道就不一樣,甜中帶酸,酸中有澀,口感十分有層次,再配著鹹菜絲、焦圈兒、燒餅之類就更有味道了。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老北京人愛喝豆汁兒,一般冬天的時候會買生豆汁兒自己回家熬。夏天就去廟會或者豆汁兒攤子喝上一碗豆汁兒,就著焦圈兒鹹菜,愜意!

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走街串巷。不用“喚頭”(招徠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喝。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裡一鍋豆汁,用小火熬著。豆汁兒攤上備有辣鹹菜絲、燒餅、焦圈兒。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梁實秋老師為豆汁兒寫了一份飲用說明書:“豆汁兒之妙,其妙在於:一在酸,酸中帶有餿腐的怪味;二是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端起碗來一飲而盡或大口猛灌;三是鹹菜的辣,辣得人舌尖發麻,舌根發辣,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滿頭大汗。”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北京人為啥這麼愛喝豆汁兒?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這東西畢竟進過御膳房,

皇上都愛喝的東西肯定差不了;二是不少80,90的孩子喝的第一碗豆汁兒都是大人帶著去的,小時候零食少,吃點兒啥都覺得香,一回生二回熟,喝得多了就像美國大兄弟說的那樣:習慣了。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麻豆腐是豆汁兒過濾之後剩下的豆渣做成的。家常做麻豆腐主要是用羊尾巴上的油,加上紅辣椒、青豆一起炒制,味道微酸,跟豆汁兒比起來比較容易讓人接受。

北京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豆汁兒!

北京人愛喝豆汁兒,不僅僅因為它是自家的美食,對於他們來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的味道里包含著一股辛酸氣,也孕育著一股北京味兒。北京人用豆汁兒傳播他們的著淡然和灑脫:人生在世,什麼味道都要嚐嚐,豆汁兒你都喝了,還有什麼過不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