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屆父母不行?全是戲精!

我們這屆父母不行?全是戲精!

01

幾天前,我爸整理書櫃,我看見提醒了一嘴:“要是看到我中學的作文本,別忘了給我留好。”

我爸回答:“作文本沒看見,日記本倒是看見了。”

我愣了一下:“日記本在哪兒?難道不應該在老家嗎?”

我爸詭異一笑:“我去年回老家時就給你帶來了。”

哇塞!我頓時有種隱私被洩露的感覺,他老人家肯定帶上老花鏡仔細看過了,要不他咋會知道那是我的日記本!

仔細想想,自己能寫在日記本上的話,肯定都是過濾過的內容。因為我很早就意識到,一般寫在日記本上的話,遲早會被別人看見,所以寫的內容,肯定不能“見光死”。

拿到日記本仔細一翻,果真是滿滿的正能量,充滿了對學習無限的鬥志。

只是現在看來,自己活到這麼大,終究算是一事無成,活脫脫是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估計這樣的日記,就算是被父母偷看,除了能讓他們嘴角上翹、抿嘴微笑,作用主要就是安慰劑!

我為什麼能在中學時代就有這種人生智慧?

記得那時,我每次看到姐姐的日記本時,也總是按耐不住好奇心,總想翻開看看。

從那個時候,我就懂得了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明白了與父母鬥爭一定要深入細節。

絕對不能在這些地方漏了心思,不然平白無故地又增添了許多被批評的事由。

其實那時我總喜歡把一些心裡的秘密寫成詩歌,變成書籤夾在書裡。就算看到,基本也看不出是我寫的,以為在什麼地方摘抄的情詩,畢竟那個時候手抄情歌,也是我們流行乾的一件事。

這也算是在長期的鬥爭中,形成了豐富的反斗爭經驗。

我從自己的成長曆程中,明白為什麼現在身邊有這麼多的戲精父母。

這一群演員的誕生,表演基礎絕對不是三五天建成的羅馬,只不過是小戲精們長大了。

02

前幾天,媽媽群裡的一位死黨閨蜜給我們講了自己演技穿幫的事。

春節期間,孩子外地的姑媽帶著兒子,以及公公、婆婆一起到成都,一大家子人過年,超有過年氣氛。

12歲的兒子和讀高三的哥哥一起玩的不亦樂乎,早就把假期作業忘在了腦後。

尤其是看到哥哥可以連續一週不摸書,可自己的媽媽不停地催促自己每天固定時間學習,這種強烈的對比,讓12歲的孩子心裡很是不爽。

於是,孩子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吐槽,大意是:“我好愛我姑媽呀,要是她是我媽就好了,她就不會天天叨叨讓我學習,我簡直太不喜歡自己的媽媽了……”

大概是孩子很生氣的時候,一種情緒發洩。可又怕被別人發現,寫完裝在自己的一堆紅包裡偽裝起來。

只不過是在這個紅包不起眼的地方,留了一個小小的記號,打了一個小小的圈,中間淡淡寫著一個“信”字。

可就是這麼隱秘的發洩情緒,寫給自己的一封信,還是被眼前防不勝防的老媽發現了。

這位媽媽本想假裝不知道這件事,畢竟偷看這個行為不太好。但總覺得自己辛辛苦苦付出這麼多,兒子不理解她。

姑媽的孩子成績已經在班上墊底了,現在對學習這條路算是放棄了。可兒子還是去羨慕哥哥,還記恨自己。

於是越想越生氣,忍了兩天還是沒忍住,拿著這封信,把兒子好好的教訓了一番。

雖然這種“有證據的及時教育”會有一定效果,孩子也許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但我猜想,孩子多半更會覺得懊喪,自己藏的這麼隱蔽的秘密都被發現了。為了逃避以後的突襲的監管,孩子表達自己心裡話的方式,也許就會越來越隱蔽,甚至會放棄表達。

如果我們當不了戲精的話,孩子就會無形接住戲精這面旗幟,在鬥爭中形成新的發展。

看來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不是當戲精,就是培養戲精!既然這樣,還是我們自己繼續當戲精好了。

我們這屆父母不行?全是戲精!

03

你也許會連連搖頭,覺得自己好討厭戲精,只想真誠面對這個世界,為世界灑滿愛。

如果你表示自己絕對不當戲精,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當戲精,還有沒有什麼生存套路?

對不起,真沒有。

生活就是一場戲,全憑演技高低,那些被你看出來是戲精併產生反感的人,只不過是演技還不到位。

當一個人本色出演到給你一個比較固定而深刻的印象時,你以為你眼中看到的他,真的與他父母戀人孩子同事老闆眼中的他一樣嗎?

要知道人是分不同社會場景的動物,適應不同環境的本身,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明確指出:人在真實社會里的生活,其實就是在演戲。

人的社會交往屬性,就會讓我們對自己以及他人有期待。

期待自己升職加薪、愛情甜蜜、婚姻幸福、父母身體健康、子女孝順懂事,女人美男人帥……這些美好的願景裡,都藏著我們的期待。

為了美好期待,我們有時不得不藏匿自己的真實想法,按照情境定義以及相應的規則標準進行表演。

這樣的自己,雖然是在演戲,卻也是給自己劃定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

在社會中生存,就算工作壓力再大,心裡再不情願加班,也不能直接對老闆黑臉吧。

尤其是醫生、教師這些面向社會公眾的敏感職業,更需要有更好的演技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加積極有效地展現自己的專業度,達到治病救人、教書育人的效果。

反之我們就會出戲,更不要說人與人還能正常的交往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誰更有自控力管控情緒,誰就更理性,誰的演技也就更高。

當我們期待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時候,演戲這個事情,就成了必須的生存法則。

我們這屆父母不行?全是戲精!

04

為什麼生活會把大家都變成演員呢?

戈夫曼的分析特別的有深意。雖然是幾十年前的分析,但用來解釋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那真是挺精準。

他認為表演有可能是為了實現階級的流動。

現在想來,我們往往都說教育會讓階層固化,為了打破這種固化,多年前的學渣爸媽都得給孩子樹立起正面形象,以學霸自居,藉此影響孩子。

還有很多父母開始鑽研燒腦的奧數題,輔導孩子寫作,還有媽媽因為全心全意輔導孩子作業,最後發現離自我期待太遠,直接氣成心梗。

如果父母們沒有對孩子的合理期待,當然無需表演。一旦有了期待,表演這件事就不可避免。

戈夫曼認為,除了階層的提升,表演的另一個目的,還可能是為了保持交流的順利,防止其他人尷尬。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表演並不一定是為了他自己,可能還為了他和其他人的共同利益,一起來維護和諧的氛圍。

否則會顯得自己太不和諧,最終孤立了自己。適當的從眾,也是一種基本的社交準則。

當然,這種表演最重要的就是讓人能夠體驗到一個“理想的自我”。

當一個人賣力表演的時候,他的最大動力是來自於扮演的那個角色,比我們本身更符合我們的理想。

換句話說,我們會通過持續表演探索並發現什麼是更好的自己。這其實也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真正意義。

05

既然生活就是演戲,全憑演技高低,同樣是演戲,那我們為什麼不做演技更高的戲精?

那麼掌握表演的精髓,也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

戈夫曼認為,表演的精髓不在於刻意的傳達,而在於不經意的流露。

我們的表演,有時並不是通過語言刻意說什麼,而恰恰是去控制那些不經意流露的地方,比如動作、神情、身體的姿勢等等的身體語言。

我們這屆父母不行?全是戲精!

比如說,上文提到那個偷看兒子信的媽媽,如果當時她能穩住情緒,不對著兒子一頓狂叨叨。

而是在某個特定溫馨的場景,擁抱著兒子,傾訴自己對他成長的期待,坦言自己的不足,這樣的溫情“演技”,也許會比直接告訴兒子自己看了信後表達憤怒的演技,更高級,更有效。

06

其實我自己也是到了人生30多歲,才學會了剋制自己的好奇心。

之所以能夠做到,是我真正體會到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秘密“洞穴”。

在自己能力範圍擁有的真正自由,這樣的人生才能在演戲的間隙,有一個到後臺獨自喘息的機會,才能更好釋放自己的壓力。

同時,家裡所有人也不會看我的手機,包括我的兩把車鑰匙都是自己管理。就連平時收到的快遞,哪怕是為兒子購買的東西,只要收件人寫的是我,家裡沒有一個人會自行打開,一定是我自己拆封。

雖然我沒什麼不能見光的秘密,但我真心覺得,給別人安全空間和尊重,其實也為自己贏得了同樣的一切。

就像兩隻刺蝟抱得太緊,身上的刺都會扎到對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才能讓這個擁抱彼此舒服又感受到誠意。

如果沒有一開始戲精般的投入,我想自己也做不到把這種適度的安全距離當成一種習以為常,更不會體會到擁有私密空間對自己的益處。

這樣的私密空間是每個人生活中的過渡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放下表演,做最真實的自己,然後才能生機勃勃的去更大的世界繼續表演。

就算被人稱為戲精父母,那又怎樣?畢竟兩代人的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演藝成就,這就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啊。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