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開展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研究

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蘇城高架橋越建越多,越來越多的高架橋下的空間該如何利用?日前,蘇州市規劃局發佈了“關於蘇州市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研究的成交公告”,這也意味著蘇州對於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將有整體系統、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

蘇州開展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研究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規劃設計,高架橋下空間可以變廢為寶,大大完善城市功能,如體育運動、休閒娛樂、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功能,商業零售功能,自行車或機動車停車場等交通功能等,從而提升用地效率,使橋下空間煥發出新的活力。

探索:高架下建停車場和公交場站

市民張先生住在勞動路西環路路口的萬科金品家園,由於小區停車特別困難,所以他經常把車停到附近高架下的停車場。“幸好這裡還有個收費的停車場,讓我的愛車有地方停車!”張先生很慶幸附近的高架下有幾處停車場。而停車場的師傅也告訴記者,白天都是到附近交警隊辦事的人來停車的,晚上基本都是附近幾個小區的居民。

隨著我市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交通量與日俱增,為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我市中心城區和崑山、常熟等地建設了一定數量的高架橋、立交橋,高架橋下的空間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空間孕育而生,但是現代城市中,高架橋下方的空間往往處於被忽略的狀態。

記者對市區部分高架進行了走訪,發現目前蘇城對高架下的空間利用主要是停車。東西南北環下的空間主要是用作社會停車場,此外,蘇州還進行了一些探索,如進行公交場站的建設。蘇州市交通局在2013年編制了《蘇州市中環及內環延伸工程地面空間公交場站規劃》,2017年組織編制了《蘇州市繞城高速高架橋地面空間公交場站規劃實施方案》、《蘇州市蘇嘉杭高速高架橋地面空間公交場站規劃實施方案》。到2017年底,蘇州共有公交首末站144個、公交停保場20個,公交換乘樞紐20個,公交場站面積達到131.84萬平方米,其中利用高架橋下空間建設的公交場站有晉源橋停車場(首末站)、繞城高速胥江大橋—孫武路公交停車場、蘇嘉杭斜港大橋—九盛港路公交停車場等7個,面積達到8.38萬平方米。今年交通部門將繼續推進繞城高速尹山斜拉橋—S227西側公交停車場、繞城高速楊巷港大橋—華金路公交停車場、蘇嘉杭城區高架—新蘇路公交停車場等項目的建設。

現狀:部分高架橋下空間被非法佔用

規劃部門通過初步調研與分析,發現對蘇州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主要利用形式有5大類。綠化類是現有高架橋下部空間最廣泛的一種利用方式,以高架橋下橋墩支撐部分作為車道分界線,設置條形綠化帶,通常種植一種或搭配幾種喜陰植物,用以改善道路空氣質量以及美化景觀。第二類是停車場類,是一種越來越廣泛的利用方式。這類利用形式主要處於商業中心或交通量較大區域,由於停車壓力較大、在交通和空間允許的前提下,在高架橋路面以下設置室外停車場,緩解停車壓力。第三類是市政設施類,主要是配合沿道路埋設的綜合管線,在人群不易到達的地方設置變電箱等各種市政配套設施。第四類是娛樂休閒類,配合居民區設置休閒步道和綠化小品景觀,部分設置體育健身器材等。最後一類是商業類,作為商業廣場的延伸和市民便利商品零售點等。

同時,相關部門通過對蘇州城區高架橋下空間佔用進行梳理,基本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按照規劃要求合法佔用。高架在建設過程中,其下空間已有相關規劃,主要用作配電房、綠化設施等。二是按照規定臨時佔用。部分行政職能部門、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辦理相關手續後,臨時佔用橋下空間,主要用作公交首末站、市容市政部門養護基地、交警部門臨時停車場、社會車輛停車場等。三是違規私自佔用。一些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未辦理任何手續,私自佔用橋下空間或擅自對外出租,主要是用作廢品收購站、貨物倉庫、辦公用房、汽修公司、材料堆場等。針對市管高架橋下空間被隨意違規佔用的情況,蘇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開展多部門聯合開展橋下空間佔用情況清查行動,規範、清理非法佔用的情況。同時,規範佔用審批手續,進一步明確高架橋下空間的佔用審批程序。

規劃:作為公共服務及公共開放空間進行利用

儘管蘇州對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總體來看,目前蘇州橋下空間利用尚缺乏統一規劃,利用還不夠充分。為了統籌規劃高架橋下空間,市規劃局正在組織編制《蘇州市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研究》,並將成果應用到高架橋的規劃建設中。

據介紹,《蘇州市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規劃研究》將以蘇州城市總體規劃及相關上位規劃為依據,提出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利用的總體思路與原則、以及控制要求。通過對地區各項現狀基礎資料的調查分析,進一步完善高架橋下及周邊的土地使用功能、空間聯繫、道路交通聯繫等。

規劃部門希望,通過對高架橋下空間的整體系統、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和有效的管理,未來的高架橋下空間除了發揮道路、停車場、城市管理等功能外,將越來越多地作為公共服務及公共開放空間進行綜合性、複合化的利用,減小橋樑對城市環境的破壞、對城市空間的割裂,節約城市空間資源、美化城市空間、提高城市活力和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