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过度看涨,熊市过度看跌

新的历史性底部已经形成。历史上见底之后,3个月内主要指数平均上涨17%左右。

在悲观的情绪中,《底部系列》理性认识市场。上半年的市场情绪,从谨慎、悲观、极度悲观乃至恐慌。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牛市过度看涨,熊市过度看跌”。当市场陷入单边情绪后,投资者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投资者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的。在6月中旬后极度悲观的情绪中,我们推出底部系列报告,理性认识市场。自6月11日《历史上的A股底部是什么样的》后,底部系列已经发布四篇报告。本篇报告是第五篇,重点分析市场是否见底,见底之后能否乐观。

从998、1,664、1,849到2,638,A股的历史性底部在抬升。2000年之后的A股市场,以上证综指来衡量,几个大的历史性的底部,指数的最低点在逐渐抬升。指数抬升背后的逻辑在于,我们的经济是增长型的经济,名义经济进而上市公司业绩,都始终在扩张。因此,虽然几个历史性底部的估值水平并不一致甚至有所降低,但由于利润始终在增长,市场指数的底部水平都在抬升。

底部形成是估值回归的过程,历史性的底部有历史性的宏观事件驱动。市场底部的形成过程,是熊市阶段价格从高于估值到向估值回归的过程。但价格降至远远低于合理估值的过程,都有大的对市场影响负面的宏观事件驱动。

底部形成后的三个月内,主要指数平均上涨17%左右,中小创弹性最高。我们统计了历史上几个底部形成后的主要宽基指数表现:底部形成后的一个月内,一般会出现0-10%左右的上涨,平均涨幅4.4%;两个月内,一般会出现8-13%左右的反弹,平均涨幅10.2%;三个月内,大多数指数反弹非常明显,上涨区间在9-24%,平均幅度17%。而无论是1个月、2个月,还是3个月,中小创弹性都最高。

新的历史性的底部基本形成,积极乐观,把握机会。本次底部形成后,我们建议投资者在未来3个月内积极乐观,把握机会:一是因为主要宽基指数估值都处在历史底部的极低水平;二是宏观政策边际宽松已经确认,系统性风险出现概率非常低。在行业配资方面,我们认为金融地产是砥柱,周期和成长有弹性,消费板块有绝对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