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惡日」擇日

中國的節日今天看來是喜慶吉祥,張燈結綵,歡歌笑語的日子,但是他們的產生實則多數是相反的。“節”意為“劫”,這是一個難過的坎。春節如此,中秋節如此,端午節也是如此。從古代陰陽五行的角度理解,它們一般都是在陰陽不和諧之時,在給人民帶來災難時,人民通過紅布、鞭炮、艾草、祭拜等物件和方式來祛災求福的一種方式。

端午節的“惡日”擇日

過端午節的時間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屬於夏季的午月,正是陽氣正長的時候。“端”為初的意思,午即是指五月,又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含有屬於各自生物生髮之季的意思。《禮記·月令》中說:“(仲夏)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五”為單數,為陽,重“五”也含有陽氣上漲之意。古人的生存環境與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這個月份人們開始防範各自動植物的侵襲,以及出現陰陽不平衡造成的各自不適等。因此五月也稱為“惡月”,五日也被稱為“惡日”。過了端午節,下一個中秋節也是如此,不過那是正好是陰氣開始上升,陽氣下降,同樣的陰陽不平衡。

因此五月不適合作出重大舉動,也不是各種作物收穫的季節,人們只是通過祈禱或者各自種儀式,如插艾草祛毒、穿紅衣驅邪、吃紅蛋、戴五色繩、長命鎖等方式來祈求平安。《風俗通義·佚文》記載:“俗雲五月五日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五日,不得曝床薦席”。甚至人都不能在這一天出生,生了也不能養,養了也不能長大,長大了也沒有出息,有出息了也是多災多難。王充《論衡·四諱》記載:“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因為這種風俗,估計已經有很多出生在該月的嬰兒遭到遺棄,如果是該日,很可能性命也難保。歷史上記載,孟嘗君生於此日,差點沒命,多虧母親私藏才得以長大。宋徽宗趙佶也是生於此日,也因此習俗他一直都在宮外長大,直到機緣巧合繼承了皇位,但最後還是為金人所虜,病逝於五國城。大家非常熟悉的屈原,也選擇此日跳汨羅江,估計也是有意而為之。

端午節的“惡日”擇日

對此這些特殊的時日,人們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在宋人趙子平著《淵海子平》就記載了十惡大敗日,若日主為甲辰、乙巳、丙申、丁亥、戊戌、己丑、庚辰、辛巳、壬申、癸亥,顧名思義,人生多失敗。十惡大敗日的依據是空亡概念,如甲辰乙巳,甲祿在寅,乙祿在卯,而甲辰旬空亡為寅卯,即祿入空亡,所以甲辰乙巳為惡日。還有四廢亡,春庚申、夏壬子、秋甲寅、冬丙午,依據的則是五行概念。所以這裡的擇日之理與端午的擇日之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由於端午節、中秋節並不能用確定的天干地支表示。而這些民間節日依據的都是自然界的時令變化,應該是它們與自然的關係要比八字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密切。前者尚且不能正確個人命運,何況試圖對自然做出客觀反映的八字呢。所以八字對命運的反映也許只是一個比例問題,甚至有可能結果是相反的。而這一切的糾正,也許最終還是要相命師依靠個人經驗靈活掌握了,畢竟八字的規律中唯心主義還是佔到了一定的成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