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山地名趣話之維摩鄉(第一期)

導讀:地名,記載了地方的歷史和現狀,行政區域的變更,反映了當地的地理、地貌特徵、民族、自然資源、文化等狀況。我們要認識瞭解自己的家鄉,就先從認識家鄉的地名開始吧!

硯山地名趣話之維摩鄉(第一期)

維摩彝族鄉在硯山縣北部。東北和正東與阿基鄉、幹河鄉相連。南與江那鎮接壤。西與西南與文山縣秉烈鄉和本縣的稼依鎮毗鄰。北與邱北縣的天星、樹皮兩鄉接界。總面積580.5平方公里。轄維摩、普底、鬥果、阿伍、倮可者、倮可膩、海子邊、長嶺街、幕菲勒9個村民委,109個自然村。鄉政府駐碳房(岔路口),距縣城20公里,海拔1,510米

“維摩”之名的由來,據《邱北縣誌》第九冊維摩部考一文載,“彌勒維摩,蓋以地近天竺,人多信佛均以佛號名其部”,此說維摩一名,系由佛號而來,然《雲南圖經志書》卷三說;“維摩蠻名惠麼又云維摩”,可見維摩是由部族名轉化為地名。又據調查悉維摩系彝語,維;指溝,摩;指水井,意即小河旁水井邊的地方。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設維摩州。明代曾建維摩城。清康熙八年(1669年)裁廣西府維摩州,以維摩之地分入開化府廣南府和廣西州。民國初年設小維摩縣佐,1933年以廣南析出併入硯山設治局。1935年為硯山縣第四區。1944年設維摩鎮。1950年為硯山縣第三區。1958年撤銷硯山縣,長嶺街、鬥果、阿伍、倮可膩、普底、海子邊、幕菲勒7個鄉並歸文山縣,維摩、倮可者兩鄉並歸邱北縣。1959年又將併入文山縣的普底、阿伍、鬥果、倮可膩劃歸邱北縣。1961年恢復硯山縣,為硯山縣維摩區1970年設公社。1984年為區。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維摩彝族鄉。

水系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公革河由東北部進入鬥果和普底為南丘河,流經阿格卡下寨古登寨,白沙灣進入邱北縣。

維摩:維摩彝族鄉政府、維摩村民委駐地。在本鄉境中略偏北,維摩後山南麓山間盆地。塊狀聚落,海拔1510米。距縣城40公里。

硯山地名趣話之維摩鄉(第一期)

維摩村民委:在維摩鄉中部偏北。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設維摩州。明代曾建維摩城。清康熙八年(1669年),裁廣西府維摩州。民國初設小維摩縣佐。1933年由廣南府析出併入硯山設治局為維摩區維摩鎮。1950年為維摩區維摩鄉。1958年隸邱北縣維摩公社維摩鄉。1961年恢復硯山縣為維摩區維摩公社。1970年為維摩公社維摩大隊。1984年為維摩區維摩鎮。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維摩鄉維摩村民委。

田壩心:在維摩東4.25公里。村居田壩中間得名。

落水洞:在維摩西南3.25公里。村後有一會落水的山洞,故名。

大新寨:在維摩南1公里。以建村較晚和住戶多得名。

阿麥黑:在維摩東南6公里。彝語,“麥”一多;“黑”一塘子,意為多塘的地方,村附近水塘多,故名。

白石巖:在維摩西南3.5公里。村居白石巖旁,故名。

糯邑:在維摩東南5.25公里。彝語,“糯”塘;“邑”一水,即水塘,以村居水塘旁

得名。

大板橋:在維摩東南4.7公里。以村旁河上架有一座木橋,遂名。

以堵:在維摩東南3.5公里。彝語。出水洞,以村口出水洞得名。

阿伍村民委:在維摩鄉東北部。1950年屬第三區(維摩)稱阿伍鄉。1958年撤硯山縣劃歸文山縣為解放公社阿伍大隊。1959年劃歸邱北縣為維摩公社阿伍管理區。1961年為硯山縣維摩區阿伍公社。1970年改稱維摩公社阿伍大隊。1984年為維摩區阿伍鄉。988年元月區改鄉為維摩鄉阿伍村民委。

營上:阿伍村民委駐地。在維摩北略偏東6公里。過去曾有軍隊建蓋營房得名營上。

以品德上寨:在營上北1.8公里。。彝語,“以”一水;“品”一井;“德”一下邊,意為水井下邊,在片村中為上寨。

以品德下賽:在營上北1.5公里。因村居以品德上寨下端故名。

竹棚:在營上北3公里。以該地竹多得名。

老凹藤:在營上東北3公里。村居老凹藤較多的凹塘內故名。(老凹:烏鴉之俗名)

田衝:在營上西南2.8公里。意即村駐有稻田的山衝內。

大寨:在營上西0.5公里。原在阿伍片村中較其它村大,習稱。

小街:在營上北2.2公里。原在此村趕過集,因場地窄小得名。

新發寨:在營上東2.5公里即新發展和新建立的村寨。

土圍城:在營上西南2公里。傳說前人慾在此建城,已破土挖基坑後停造,故名。

麒麟村:在營上南2.3公里。村居形似麒麟的山麓。原名大母其

龍潭寨:在營上東南1.7公里。村居一泉水旁,當地稱龍潭俗名。

幕閒上寨:在營上東南2.3公里。該村原多產玉米,終年以食玉米為主,一般用石磨加工玉米,後因土地改良多產稻穀,故不再用磨,使磨閒置起來,“磨”逐步演變為“幕”。在片村中上端。

幕閒下寨:在營上東南3.5公里。因村居幕閒上寨下故名。

三家:在營上東南3.3公里。山區。以三戶首居得名。

綠塘子:在營上東南3.3公里。山區。44戶,270人,壯族。村邊有一水塘得名。

倮可者村民委:在維摩鄉西北部。半山區。轄17個自然村,802戶,5044人,壯、漢、彝、苗等族。1950年屬硯山縣第三區(維摩)為倮可者鄉。1958年隨維摩區劃歸邱北,為維摩公社倮可者鄉。1959年為倮可者管理區。1961年由邱北縣劃出歸硯山縣,稱維摩區倮可者

公社。1970年為維摩公社倮可者大隊,1984年為維摩區倮可者鄉。1988年元月區改鄉為維摩鄉倮可者村民委。

倮可者:倮可者村民委駐地。在維摩西北9公里。彝語;“倮”指山;“可”指旮旯;“者”指我,

意為我們住地附近有石旮旯。以該地石頭多得名。

廣南埡口:在倮可者北偏東5公里。因居於硯山與廣南兩縣交界的一山埡口得名。

大龍潭:在倮可者西3.5公里。以村旁有一龍潭得名。

以得邑新寨:在倮可者西北3公里。彝語;“以”一水;“得”一人“邑”一多;意為水塘邊住著很多人家。因建村以得邑之後而故名。

以得邑:在倮可者西北3公里。半山區。彝語,“以”一水;“得”一人,“邑”一多,意為水塘旁住戶多。村居水塘旁得名。

菠蘿衝:在倮可者西北2公里。村居長有野生植物菠蘿葉樹的山衝,故名。

支迷:在倮可者東北2.5公里。彝語,意為偏僻的地方。駐地較偏僻,故名。

康新寨:在倮可者西5.25公里。以康姓住戶多而故名。

長塘子:在倮可者西北5.5公里。村居長型水塘旁得名。

倮可者新寨:在倮可者西南2公里。村於倮可者後建得名。

倮可者小寨:在倮可者東0.8公里處。因由倮可者遷來建村,村較倮可者小而得名。

魚塘:在倮可者東南750米處。以村旁養魚塘而得名。

路那格:在倮可者東3公里。彝語,“路”指石頭;“那”指黑色;“格”指下邊,意為黑石頭下,村居黑石巖腳,故名。

沙支克老寨:在倮可者西南6.5公里。彝語;“沙”一山;“支克”一旮旯裡,意為山旮旯裡,村在山旮旯裡,分新老寨。

沙支克新寨:在倮可者西南7公里。村於沙支克老寨後建故名。

新村:在倮可者西南4公里。曾名猴子寨,後以含義不雅更現名。

小龍樹:在倮可者南2.3公里。曾名甲馬石,後以村頭一祭龍之樹命名,“小”一即住戶少。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