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縣地名溯源——額穆赫索羅·額穆·蛟河

市縣地名溯源——額穆赫索羅·額穆·蛟河

選自《吉林省地名地情文庫》

——

蛟河市位於吉林省中東部,地處松遼平原向長白山區的過渡地帶、松花江中游。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多中低山、丘陵,有少量的河谷平原。河流眾多,有拉法河、蛟河等十幾條河流南流注入松花湖。是吉林市主要林區之一,享有長白山自然資源“立體寶庫”的美譽。

明朝屬奴爾幹都司,設禿都河衛、兀也吾衛、推河屯衛、納木河衛。清朝前期屬窩集部,稱俄莫鄂漠輝。1736年(清乾隆元年),吉林副都統在蛟河境內設額穆赫索羅站,管理額穆、敦化、五常等地的臺站旗丁。1738年(清乾隆三年),改設額穆赫索羅佐領衙門。

1882年(清光緒八年),置敦化縣後,張廣才嶺以東劃歸敦化縣,張廣才嶺以西隸屬吉林府。從1884年(清光緒十年)起,佐領衙門開始代徵當地山海土藥稅、鋪商釐捐等。據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統計,管內已有旗地9000多垧。

東三省總督錫良考慮到,由省城到延吉廳400多公里,只有旗署而無縣治,不便管理。遂於1909年4月9日(清宣統元年閏二月十九日),向清廷奏請在額穆赫索羅驛站設治。擬析敦化縣北境、吉林府威虎嶺以西老爺嶺一帶、五常縣南部、寧安縣西部地域設額穆縣。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四月十五日)旨準,先派設治委員前往設治。1910年(清宣統二年),隸屬於吉林省東南路道。1911年5月12日(清宣統三年四月十四日),添鑄印信一顆。設額穆縣後,與原額穆赫索羅佐領署並存。

關於額穆縣名的來歷得從額穆驛站說起。

額穆驛站在縣境中部偏東,距今蛟河市城區東58.5公里,地處珠爾多河與馬鹿河交匯處。額穆最早稱俄莫惠,額穆全稱額穆赫索羅,為滿語,額穆赫系“額摩賀”的音轉,即“水濱”、“河邊”之意,“索羅”是“十人戍所”之意。水指額穆湖,以湖名得聚落名。元朝中葉已建有額穆赫索羅村,此後一直是吉林至寧古塔(寧安)、敦化、琿春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到明朝,額穆赫索羅村面積約1萬平方米,居民約100多人。

清朝初年,因額穆赫索羅處於交通要道,商業漸漸興盛。1736年(清乾隆元年),吉林副都統在額穆設立額穆赫索羅佐領衙門,清末簡稱額穆索。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沙俄侵略軍曾佔領額穆索街,掠奪、焚燒一空,大部分工商戶、居民外逃避難。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後,修復額穆索街,修築城牆、城門。城牆周長1公里,高約7米,東、西、北三面設有城門。1909年(清宣統元年),設縣時額穆索街為縣城。因縣駐地額穆街名而得縣名,城內有一條主街。1912年(民國元年),當地政府曾對城牆、城門進行修整加固。1918年(民國七年),在額穆街建有縣公署、佐領署、警察署、監獄、稅捐局、郵政局等。

東北淪陷後,1932年額穆縣政府改稱額穆縣公署,直屬偽吉林省。同年,日軍以清除抗日救國軍佔領區為名,燒燬半個市街,額穆街又一次陷入蕭條。

1933年月,偽縣公署從額穆遷至蛟河鎮。此後,額穆變為保、村公所駐地。

1939年10月額穆縣改稱蛟河縣,定為丙類縣。

額穆縣因駐蛟河鎮而更名蛟河縣。那麼蛟河鎮名是怎麼來的呢?

蛟河鎮在縣境中部,於清初開發,舊名房木溝屯。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設巡警分局,名蛟河東分局。1909年(清宣統元年),為額穆縣第二警區(簡稱二區)。1928年(民國十七年)額穆縣公安局及承審處均設於本鎮。1933年設蛟河保,年底額穆縣治所遷此。

多數人認為:蛟河鎮地處蛟河、拉法河、嘎呀河三河交匯處,蛟河下游北岸,故因河得名。“蛟”系滿語,發音為“蛟別拉”,是狍子河之意,後音轉成蛟河。也有人說,在清初形成居民點時,此地叫“蛟哈必拉”,系滿語,是乞丐(叫花子)的意思。清末簡稱蛟哈、蛟河。關於蛟河還有個傳說。據傳早年此地暴雨成災,蛟河河水氾濫,河中曾出現像蛟龍模樣的動物翻滾而下,因而得名蛟河。

如今蛟河市境內有兩條蛟河,一條叫蛟河,一條叫小蛟河。蛟河河長90.7公里,小蛟河河長47.1公里。這是怎麼回事呢?1987年省地名、水利部門對全省河名進行普查時,將原來的蛟河更名為小蛟河。小蛟河位於吉林省中部,蛟河市境內,屬松花江水系二級支流。發源於黃松甸鎮巴掌山北麓,從東南向西北流經白石山、奶子山兩鎮和新農鄉,在蛟河市區土廟子村水文站上游注入今蛟河。今蛟河原名嘎呀河,因在吉林地區與另一條嘎呀河重名,又因其流域面積在蛟河市內最大,故將嘎呀河更名為蛟河。而如今的小蛟河才是100多年前蛟河市地名由來之蛟河。

1989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蛟河縣,設立蛟河市。同年12月23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蛟河鎮改設為5個街道辦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