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寧陵”地名:“柳河”之“河”指的是哪條河?

柳河鎮是居於寧陵縣北部的隴海鐵路沿線的重鎮之一,鎮政府駐地柳河集。探尋“柳河”村名的由來,就要考究名稱中的“柳”與“河”。1992年版《寧陵縣誌·地名》載:“柳河:河堤上柳樹叢生,後由河北遷來數戶人家,沿河居住,便取名柳河。後逢集會,名柳河集。”但是沿的哪條河居住與植柳的?縣誌語焉不詳。

如今,在柳河集北側數公里便是清代遺留下來的黃河故道,村名中的“河”指的是古“黃河”嗎?非也。一是古“黃河”距柳河集距離尚遠,不符合“沿河居住”特徵。二是有其它文獻資料顯示此“河”乃古代“汴河”,《商丘地區地名薈萃》載:“柳河:古代汴河經此,河岸多柳。故名。”1981年寧陵縣地名普查成果卡載:“柳河:據傳隋朝隋煬帝開汴水,沿河築堤栽柳,後來有人遷此村,取名柳河。”據此,柳河之“河”應是隋煬帝楊廣以汴河為基礎所開的通濟渠(即大運河)。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通過史料考證下。

隋唐時,汴河從開封經杞縣、睢縣從寧陵縣城北流經。我們可從唐代張巡寧陵抗擊叛軍的記載得到線索:“楊朝宗至寧陵城西北,巡、遠與戰,晝夜數十合,大破之,斬首萬餘級,流屍塞汴而下,賊收兵夜遁”(《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至德元年)。據此可知,塞滿叛軍屍體的汴河經過寧陵城西北。我們也可從寧陵城金代遷址得到線索:“寧陵,大定二十二年徙於汴河堤南古城”(《金史》卷二十五《地理》)。金代以前寧陵古城址在今寧陵城東南,即寧王城遺址處;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因黃河氾濫,將古城遷至汴河堤南今寧陵縣城處。再者,還有文獻記載:“汴河舊在縣北八里,又東入商丘縣界”(《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河南五”)由此可知,柳河集正是居於“汴河”大堤北側的一個村莊。

柳河的“柳”,見證了古寧陵十景之一的“隋堤煙柳”。隋堤,即汴河之堤。因是隋煬帝時開通的運河,沿河築堤故名隋堤。當年隋堤之上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翠柳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故而被譽為“隋堤煙柳”。唐代詩人白居易《隋堤柳》:“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唐代詩人杜牧《隋堤柳》:“夾岸垂楊三百里,只應圖畫最相宜。自嫌流落西歸疾,不見東風二月時。”宋代詩人韓駒曾寫有七律《夜泊寧陵》:“汴水日馳三百里,扁舟東下更開帆。旦辭杞國風微北,夜泊寧陵月正南。老樹挾霜鳴窣窣,寒花垂露落毿毿。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

在隋唐之前,古汴水(即汳水)也曾流經柳河集附近。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該河流從考城(今民權東北)流入寧陵,再流向睢陽(今商丘):“汳水又東徑濟陽考城縣故城南,為菑獲渠。汳水又東徑寧陵縣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汳水又東徑黃蒿塢北。”所經沙陽亭北,即今天柳河集一帶。古汴水為戰國時魏國所開渠流,漢楚時鴻溝支派之一,起於開封東,經過杞縣、睢縣、寧陵、商丘、永城,向東流入古泗水。北宋神宗熙寧(1068~1077年)初年,寧陵主薄苗時中所疏通的“古河”即為古汴水。《宋史·列傳第九十·苗時中》:“以蔭主寧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博,人謂之苗公河”。清康熙《寧陵縣誌·名宦志》:“苗時中,字子居,宿州人。熙寧初,主寧陵令。邑舊有汴河,民甚賴之。後為黃河所堙,公因故道而疏鑿焉,民不憂旱者數十年”。

寧陵地名中,有很多以“寨”“堡”命名的村落,這些古村歷史都在200年以上。(寧陵史志辦 馬學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