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滿月,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結構性存款來了

5月27日,資管新規發佈滿月,打破剛兌成為行業共識。在破剛兌環境下,銀行理財業務首當其衝。當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收益了,投資者應該怎麼買?

5月29日,央行行長易綱在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談及保本理財時,告誡投資者,“在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時,要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天上掉餡餅的事不會發生,如果你看到一個投資機會,告訴你又保本,又有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問一問,它投什麼項目才能有這樣的結果。”

1個月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同時新規明確,過渡期為發佈之日起至2020年底。

近日新京報及理財幫(ID:banglicai)走訪了北京多家大型銀行,發現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正逐漸替代保本理財成為銀行力推的產品,同時相關數據亦顯示,結構性理財在近期迎來快速增長。

新京報記者 宓迪 實習生 王健楠

銀行力推結構性存款

預期收益率可達4.4%

近日,新京報及理財幫(ID:banglicai)以投資者的身份,走訪了北京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內的幾家銀行網點,探訪在保本理財即將退出歷史舞臺過渡期,目前櫃檯都在賣什麼?

“現在央行規定理財產品是不能保本保收益。“一家網點的工作人員直言。他表示,該行的理財產品基本是相對穩健的,從2007-2008年開始,到現在快十年了,基本上都是報多少利率就是多少,沒出過什麼問題。

“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基金和存款類的。”另一家銀行網點工作人員表示,“收益要看行情。基金沒有保本的,它分為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80%都要投入股市,指數型的基金就是做指數的,都是非保本的。“

對於幫主“保本”的需求,不少銀行網點開始宣傳起了“結構性存款”。如在交通銀行給幫主的宣傳單上,能夠看到三款期限分別為38天、94天、185天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分別為4.15%、4.3%和4.4%,起售金額均為5萬。

幫主在工行官網看到,其“投資理財”欄目下也展示了4款結構性存款產品。如一款期限為90天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7%-3.7%,起購金額為5萬。

對於結構性存款,家住崇文門的投資者趙偉(化名)對記者表示,“本身工資也不多,放銀行就圖個省心,不然也買網上那些個產品(指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率還比這個高。”

“如果要保本的話,就存大額存單。”“除了結構性存款,也有網點工作人員給記者推介。

此前有報道提到,近期各銀行紛紛上調大額存單利率,幅度普遍較基準利率上浮40%至50%,部分城商行10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漲幅甚至達到55%,收益遠高於同期定期存款。對此,有業內人士把原因歸結於銀行面臨的攬儲壓力等。

今年結構性存款爆發增長

打破剛兌,居民資產配置將調整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華創債券研報指出,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股票籃子價格)、商品價格(石油、黃金等)、信用、指數(股價指數、商品價格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

從規模上看,2018年以來,結構性存款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對於中資大型銀行(資產總量大於等於2萬億),個人存款項下的結構性存款從1月的15035.49億一路增長到了4月的19196.21億,較年初增長幅度接近21.7%。

中小型銀行同樣不甘人後,這項數據從1月的16002.03億亦增長到了19384.59億的規模。

值得留意的是,部分大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在去年已經實現規模性的增長,從1月的9694.07億增長到了12月的13333.02億,增長了3638.95億,今年的增長量已經超過了這個數。

人大國際貨幣研究所報告認為,未來居民資產配置也將有所調整。打破剛兌,有利於民眾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糾正表外理財保本保收益的觀念偏差。新規實施後,風險偏好低的民眾會轉而購買保險或資金存銀行,有一定風險偏好的民眾也許會購買理財新產品或公募基金,風險偏好更高的民眾可能將理財到期的錢買房、炒股、買信託。

結構性存款替代“保本”理財

本質是“存款+期權” 有浮動收益

多家券商研報分析,結構性存款近期高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對“保本”理財的替代。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公開表示,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因此很多低風險投資者會將之前的理財產品轉入銀行表內,購買保本的存款或大額存單,但大額存單或存款利率相對較低,因此很多銀行就順勢大力開發結構性存款產品。

“銀行的人說結構性存款跟保本理財差不多,那麼到底差別哪裡?”投資者趙偉對記者表示,希望銀行能夠在解釋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時候說清楚。

中泰證券研究所研報指出,結構性存款利率較為靈活,在利率市場化的環境下是攬儲的另一種方式。據介紹,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是“存款+期權”,核心還是存款,可劃分為利率、匯率、商品、股票、信用等掛鉤型產品,從而形成“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組合。因而,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收益可分為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和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帶來的浮動收益。

此外,“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是很好的向淨值型產品轉變過程中的過渡性產品形態,可通過收取管理費、銷售手續費等提高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解決預期收益性產品轉型問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認為,銀行保本理財將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仍是非常安全的一個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將會變成淨值型產品,這些淨值型產品類似於基金。

此前《資管新規》就已經明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

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的淨值化管理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包括要求估值能力提升,從業人員投資、操作能力提升,投資產品嵌套結構也有待調整。不過此前已有國有大行已在新規正式落地前明確表示已做好準備,如在資金來源端打造淨值型的產品體系,而在投資端也在不斷地做好非標轉標的研究,不斷尋找更多標準化的投資產品等。

資管新規打破剛兌

理財該怎麼選產品?

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如何做出正確的理財判斷和投資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此前公開指出,首先要做的是降低剛性兌付預期。其次要堅持瞭解產品理念,在投資理財時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根據自己風險偏好作出選擇,做到“買者自負”、謹慎科學投資。

一位五大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具體產品的如何配置,應當取決於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什麼時候要用資金及打算放多少錢去理財等等因素,而每個產品也有其自身的定位和特點。

他以大額存單為例,這個產品收益一般比定期存款高、又保本,但也有一定的門檻(起購金額,個人投資者一般為20萬元),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

詳細來看,一家銀行在一款大額存單的宣傳資料上寫到,其安全性高(純存款產品,納入存款保險保障範圍)、收益性好(利率較央行基準上浮40%)、流動性強(可提前支取)、防禦性佳(固定利率可抵禦降息風險)、靈活性足(多期限選擇)。另一方面,大額存單的起點金額達到了30萬元。

無論是大額存單還是結構性存款,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一定要主要弄清楚幾個關鍵問題。如針對大額存單,利率是多少,提前支取的計息方式和付息方式等等。

就結構性存款,華創證券總結,其同樣分為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和非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其中保本型產品本金用於購買固定收益證券,僅用利息買入期權。

李虹含表示,結構化存款的保本取決於機構的管理能力,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它是否保本取決於機構對於衍生品的管理能力,如果市場波動過大會存在收益不達標甚至不保本的風險。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