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秦嶺鄠邑栗峪記 思索柳宗元酈道元遊山玩水不同心境

秦嶺北麓,據說大小有72峪。峪,顧名思義,山之谷也。因工作地變化,幾乎從長安一直往西到鄠邑,大小也進數十條峪口,但景色各異,峪峪不同。

來鄠邑近3年,有意無意進入過太平峪、澇峪、甘峪、化羊峪、潭峪等峪口,因時間原因,大多“淺嘗輒止”,即使專門開闢一天時間爬潭峪兩次,也是草草收場,總給以後留個念想。

遊秦嶺鄠邑慄峪記 思索柳宗元酈道元遊山玩水不同心境

今日分別到澇峪、慄峪“半日遊”,大多是車輪上前進,車窗裡匆忙賞景。慄峪因為曾被採礦破壞,如今保護秦嶺生態刻不容緩,開始封峪修復當中。考斯特不比SUV,多上幾人上個小坡已經氣喘吁吁,有人提議下車步行。

西安的春天可謂是“春夏秋冬”隨機播放,早晚與中午溫差20多攝氏度,逼得人“絲襪與羽絨服齊飛,短裙同秋褲共存。”

山中並不算熱,但隨著海拔提高,紫外線照射強烈。山路十八彎,一點不假。峪口之路,大多沿河而行,順勢而建。河灑脫的在山谷中左右搖擺,路也如長蛇擺尾,一會出現在山南,一會出沒在山北。拾級而上,大自然鬼斧神工,加上人類開墾修路,雖然都是上山路,相比爬樓梯的等差數列,卻也多了幾分趣味。

慄峪,位於鄠邑區(戶縣)石井鎮,因峪內板栗樹多而得名,民間傳說,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李淵在大悲寺聽菩薩誦經開悟,眷念蒼生,犯言直諫,被貶晉地,後插旗造反,滅隨興唐,人們為紀念唐李淵為民犯上的耿直性格,稱李淵溝,又怕隨軍查抄連累,取其李(慄)諧音更名慄峪溝。現今山峪裡還存有寺廟多處。

遊秦嶺鄠邑慄峪記 思索柳宗元酈道元遊山玩水不同心境

古人命名頗有講究,來歷怕不假。但步行數里,並未見慄樹痕跡。突然覺得,人類起名虛實結合,怕不能過於認真:老婆餅吃到胃潰瘍,也不見得有老婆,該相親還是得相親;魚香肉絲每次必點,從來沒有見過魚的痕跡;滄海桑田,曾經慄峪,泯然眾峪矣。

但是大自然的厲害之處,就是從來不會創造兩個一模一樣的事物,人,樹葉,峪口更是。慄峪因為曾經是採礦之地,路基特別寬,兩輛重卡可以互相通過,可見對山體破壞之大。山高,但溝淺,既不像大峪路距離水面很遠,也不想土門峪無水可賞,更不像潭峪幾近斷流,慄峪路和潺潺溪水與進山遊客若即若離,既沒有遠離的高冷,也沒有投懷送抱的油膩,就像農村家中的燕子,同居屋簷下,卻保持恰當距離,給人以距離,自然也產生距離美。

河水沿幾乎看不清河道的河道奔流不息,從未停止。雖然自然知識告訴你,那流水是山峰雪水榮化和雨水聚集而成,但看白花花水流而下不免覺得浪費。山頂是不是有一口大水泵,在日也不斷抽水灌溉關中平原?還是山頂有泉眼,淙淙而下,離我遠去不可留。

遊秦嶺鄠邑慄峪記 思索柳宗元酈道元遊山玩水不同心境

來到治理觀察點,不禁讓人嘆息人類的蠻橫與殘忍。炸山破石,毀林種田,大自然總是默默忍受,即使千瘡百孔,只要人類一旦放棄干預,短短數年,各種花草神木,便紛紛出土而生,形狀各異,艱難生長,山腰土少石多,植物便努力紮根到更深的的地方汲取養分;秦嶺北麓日照時間較短,於是樹木便努力向陽而生;多泥石流多滾石,樹木便紮根石縫間,樹木材質長得又慢又緊密,迎接山中發生的任何自然災害。

山中留存千年的廟宇,百年的土路,數十年的瓦房,如今都被遺棄,成為“廢都”。曾經秦嶺各峪,都是文人騷客避暑遊玩寫詩,或者“修仙”出世之地。但遊記,必然借物言志,得意者正在朝上加官進爵,失意者往往以描繪風景,借題發揮,託物言志。比如柳宗元被貶後而著寫《永州八記》,往往是抒發作者懷才不遇、放逐後的抑鬱之情。其中有一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跟鄠邑還有關係,原文如下:

噫!以茲丘之勝38,致之灃、鎬、鄠、杜,則貴遊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39之,賈四百,連歲40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41果有遭42乎!書於石,所以43賀茲丘之遭也。

翻譯:唉!憑著這小丘優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灃、鎬、鄠、杜(等這些繁華的地方),那麼喜歡遊賞的、爭相購買的人每天增加幾千文錢(購買)反而(恐怕)更加買不到。如今(它)被拋棄在(這荒僻的)永州,連農民、漁夫走過也鄙視它,售價(只有)四百文錢,一連幾年也賣不出去。而唯獨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為得到它了而高興,難道遇到這個小丘真的要靠運氣嗎?(我)把這篇文章寫在石碑上,用來祝賀(我和)這小丘的遇合。

遊秦嶺鄠邑慄峪記 思索柳宗元酈道元遊山玩水不同心境

古人遊玩,大多帶有些許功利色彩,比如要流芳百世之文,借物言志之語,過得不單純;但富二代酈道元不一樣,他就像抖音裡面那些遊遍全球的文藝男女青年,不為什麼,就是一個字玩。但酈道元玩的有技術,有水平的多,走遍全國河流大川,著《水經注》,書中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

據說《水經注》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遊山玩水記錄河流就罷了,酈道元這文藝青年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讓自己的地理課本硬生生成為文學讀本,可謂是爬山的“高玩”。

小人不才,既沒有柳宗元的懷才不遇,借物言志,也沒有時間和金錢走遍祖國大好河山,一切旅遊皆是隨緣,只是簡單的記錄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