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石鼓山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石鼓山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山高我為峰

6月2日,快樂人生徒步群在群主、領隊大海帶領下,徒步穿越石鼓山。從天水市秦州區七里墩集合乘車,過太京、耤口鎮,至秦州區關子鎮上岸峪村。下車,由上岸峪村出發,沿山谷砂土路逆耤河支流岸峪河自東向西行進。岸峪河為一潺潺小溪,清澈透亮,蜿蜒於谷底。兩側山脈青翠,曲折延展。前行不遠,路側出現一僅數戶人家的小村,青瓦屋舍,土牆斑駁,木柵圍欄,然家家院門緊鎖,但見院中羊、雞,不見隻影人聲。過小村後,前路成為河漫灘中小道,河谷小草、野花遍佈。山谷時寬時窄,前行約兩公里,小道右側出現另一斜谷,在兩山谷分岔處向前繼續直行,在溝谷盡頭低山處拐向右邊,眼前出現一鋪展於坡地上的草甸。沿草甸向北緩慢攀爬而上,即達石鼓山。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穿越石鼓山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穿越石鼓山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石鼓山

石鼓山位於甘谷縣南部耤河上游,地處朱圉山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為秦州區關子鎮與甘谷縣古坡鎮界山。主脈南北走向,西北有五里灣梁、蓮花石、尖咀崖,西南有瘦驢嶺,南有大條梁、白草溝梁、景東梁、松坪梁等山脈,東北有分佈於耤河一線之海潭寺、古坡草原等風景名勝。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禹貢》朱圉山在冀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於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雞自[皆]鳴。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在[著]崖脅,去地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則有兵,是歲廣漢黜[當作鉗]子攻死囚,盜庫兵,略吏民,衣繡衣,自號為‘仙君’,黨與漫[浸]廣,明年冬伏誅,自歸者三千餘人,信而有徵”。朱圉山即今甘谷縣南部古坡鎮以北渭水支流與耤河分水嶺,為綿延數十里之山脈。古人將冀縣(甘谷縣古稱)出現的“石鼓鳴”當作國家發生戰亂的徵兆,顯然有點牽強附會,然石鼓山所在的朱圉山稱名歷史悠久,《禹貢》稱“西傾、朱圉、鳥鼠”為西方著名三山。

石鼓山山頂為天水較為罕見的一高山草甸,坡度平緩,花草遍地,植被稀少,形狀呈圓拱形,宛若一個巨大的穹隆,又如遊牧民族居住的穹廬,四周遍佈密林,成群馬、牛、羊安閒地在山坡吃草。攀爬到石鼓山頂時,已是中午,此時雖日在中天,但因石鼓山海拔較高,並不覺得熱。南坡近山頂處有一處鬱鬱蔥蔥的灌木林,大家遂依次走向林叢,坐在林蔭下乘涼、吃飯。正在吃飯時,一大群牛沿灌木林下的小道向我們歇息地走來,見到生人,停步昂首張望,張望了一會,便從我們席地而坐的腳下緩步而過,沿小道向山巔走去。吃過午飯,體力倍增,稍加歇息,遂沿林叢下小道向石鼓山山巔進發。行走在鬆軟的高山草原上,甚為愜意。山巔立有一塊石碑,碑身下有一石臼狀基座,碑身兩面分別寫有“甘谷”“秦城”字樣,為甘谷縣與秦州區的分界碑。從吃草的牛群身旁而過,正在悠閒地漫步時,數匹馬從側面奔騰而過。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群友在石鼓山合影留念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從石鼓山下山

繼續沿圓拱形峰頂前行,山巔草原上出露兩處巨石堆積的小山,為石鼓山兩個最高點。兩座小山北側均分佈有向下延伸的巨石帶,巨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形成兩條由高到低非規則排列的石頭陣。最高峰為靠東處一小石山,由傾斜狀岩石塊堆疊而成,北高南低,相對高度約5~10米,遠望如臥牛踞伏。從不同角度觀看,石鼓山頂峰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站在南坡,遠觀若巨鯨出水,西側近看如老龜昂首、巨蜥爬行,東側近看如猛牛奮蹄;站在北坡,遠觀若豪豬下坡,近看似蒼龍踞伏。登上山頂,天空近得伸手可觸及,四周山巒莽莽蒼蒼,皆伏於腳下,彷彿人與天地融為一體,頓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群主、領隊大海


【關注】天水作家尤九成筆下的甘谷石鼓山

筆者在石鼓山巔留影

仰視蒼穹,俯瞰大地。呼吸著純淨的空氣,徹底放鬆身心,感受不一樣的地域風情。或坐於巨石之上,或站在高峰之巔,或自由地伸出雙臂擺出一種靈動的姿態。大家在石鼓山頂盡情遊玩,拍照留念。之後,小心翼翼走下山頂,從石鼓山北坡甘谷縣境向南過石頭陣,沿羊腸小道向南前行再折而向北迀回而下。下山時,儘管山路蜿蜒崎嶇,然步伐格外輕快,穿過一片低矮而茂密的叢林,進入森林密佈的山谷,高低不平的山路在河谷中延展。由谷底前行不遠,一條潺潺的山溪出現在路側,清脆的流水聲不絕於耳。繼續前行,穿過一片高大茂密的松林,由下廟溝出谷,抵達被群山環抱的甘谷縣古坡鎮大卜峪村,然後乘車迴歸。

文|尤九成 圖|網絡 致敬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