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談:吹響學前教育深化改革的號角

吹響學前教育深化改革的號角

教育漫談:吹響學前教育深化改革的號角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學前教育是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深化改革意見”),強調“推動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是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學前教育規律,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健全學前教育政策保障體系,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期盼”,體現了新時代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新定位、新任務、新要求。

2010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簡稱“學前教育國十條”),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第一次提出了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構建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任務。“學前教育國十條”是積極發展學前教育,著力解決“入園難”的動員令。連續三期學前教育國家行動計劃的實施,使得我國學前教育在短短几年內實現了令世界矚目的跨越式發展。2016年,全國共有幼兒園近24萬所,在園幼兒4414萬人,幼兒園教職工382萬人,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7.4%,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73.7%的平均水平。與2009年相比,幼兒園數量增加了74%,在園幼兒規模增長了6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增加了27個百分點,教職工數量增長了143%。“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明顯緩解,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但是,成績與問題並存。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程度不高,普惠性資源普遍不足;老少邊窮島地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入園率普遍在50%以下;幼兒園教育質量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園際差距;幼兒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素質不高、待遇較低。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進一步全面深化學前教育領域的改革。審議通過《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吹響了新時代學前教育在新的起點上再攀高峰的集結號。

“深化改革意見”提出了學前教育發展的新目標。“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學前教育被看作是終身學習的開端。人們對幼兒園的期望與要求,已經不僅僅是“看護”或提供“托幼服務”,而是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不僅要“有園上”,還要“上好園”。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幼有所育”已經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深化改革意見”明確了學前教育發展的新定位新標準:不僅要“普及普惠”,還要“安全優質”。學前教育發展新的質量標準,“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期盼”,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保障兒童發展權的高度重視。

“深化改革意見”提出了學前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新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學前教育規律,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健全學前教育政策保障體系。”如何解決當前學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難點和痛點,規範學前教育發展,“深化改革意見”的思路非常清晰。短短四句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在過去的八年中,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著力探索破除制約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意見”要求尊重教育規律,繼續“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健全學前教育政策保障體系”,這是解決學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新思路。政府是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主體。進一步加大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固然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利用政策槓桿,獲取政策“紅利”,為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體系,也應當成為政府學前教育治理和建設的手段。

學前教育的深化改革規範發展,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責任。每一所幼兒園,直接承擔著為家庭和幼兒提供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的責任。每一位幼教人,每一位家長,都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學前教育規律”,我們才能辦好幼兒園,為幼兒創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政府、社會、家庭和幼兒園通力合作、探索創新,就一定能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共同創造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 劉焱 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