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華爲最值錢的是腦袋裡的知識、技術

任正非:華為最值錢的是腦袋裡的知識、技術

7月4日,華為心聲社區刊登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以《勵精圖治,十年振興》為題的內部講話(注:講話時間為2018年5月15日,6月4日-13日),對“中國芯”等熱點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任正非:華為最值錢的是腦袋裡的知識、技術

任正非在內部講話中表示,我們(華為)今年還要買高通5000萬套芯片,我們永遠不會走向對立,我們與英特爾、博通、蘋果、三星、微軟、谷歌、高通……會永遠是朋友。

對外界認為華為應減輕對美國進口相關部件的觀點,任正非回應道:首先,要繼續大量使用美國的部件。“這是利用人類文明成果,美國也需要市場支持它的產業發展……我們也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資,希望用於基礎研究費用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200億美金中,劃出更多的一塊來,例如20%~30%,這樣每年有30億~40億美金左右作為基礎研究投入。第二,我們希望大幅度增加對大學相關教授和世界標準組織的資助。至於我們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美國領先世界的能力還很強。但是,我們要將差距縮小到‘我們要能活下來’。”

在任正非看來,芯片急是急不來的,“不光是工藝、裝備、耗材問題,股市為了圈錢,誇大太多了。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自知在雲、人工智能上我們落後了許多,才不能泡沫式地追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要有更高眼光的戰略計劃。”

華為前副總裁李玉琢先生,對於任正非和華為的技術有篇精彩的評論,現分享給讀者朋友。

現在大家都把華為視為中國技術驅動型企業的代表。特別是 2003 年 1 月受到國際電信業巨頭思科公司的指控之後,華為似乎成了技術型企業的象徵。實事求是地講,作為一箇中國企業,在工業基礎落後於西方國家的背景下,華為對技術研發的重視,以及在研發上的投入,不要說與國內任何企業比,即使與國外大企業比也毫不遜色。至少在 1995—1999 年,據我所知, 華為每年用於研發的費用是收入的 8%—10%(注意不是利潤的 8%—10%)。

華為對技術的信仰,對知識的尊重,堅定無比。記得任正非說過,我們華為最值錢的是什麼?不是房子,不是汽車,不是固定資產,是大家的腦袋。是腦袋裡的知識、技術。

任正非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部隊搞過技術發明,33 歲的時候 參加過全國科技大會。有文章把他這些經歷和以後他選擇創辦通信企業聯 系起來,說明他對技術的追求是一貫的。這樣說不無道理。

其實華為一開始也是靠倒賣別人的交換機起家的,有的人一直走倒買 倒賣這條路,任正非醒悟得比較早,認為必須開發自己的產品,不然就會永 遠受制於人,永遠挺不起自己的腰桿。任正非說過:“我們過去倒騰別人的 小交換機,經常受制於人,經常是你要貨的時候,他不給你貨,或者給你 貨時,隨便漲價。”這種痛苦的經歷,對於他這種要強之人,絕對無法忍受。

技術人員對技術的追求和企業經營者對技術的重視是不一樣的。如果說技術人員是出於對專業的愛好和興趣,經營者則是被現實逼出來的或者 是對企業更深刻的認識。

沒有企業會說不重視技術研發,但是實際經營過程中,資金的壓力和急功近利常常又使決策者們無形之中偏離對技術的投資,畢竟技術的特徵 是投資大、週期長、風險大。敢於像任正非這麼做的,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對行業趨勢的把握;二、明白技術產品不斷創新才是企業的命根子; 三、孤注一擲的魄力。

華為研發 C&C08 機的時候,面臨的是“七國八制”的局面,技術關隘就是中國人不能自己研發出大型交換機。當時巨龍 04機打破壟斷,卻並未 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基本格局,市場等待著更多國內廠家的興起,形成整 體突破。

我從未看到國內企業如華為這樣肯在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的大膽投入。 多年來,華為始終堅持員工總數的 35% 以上的強大開發力量,8%—10% 的收入總額用於開發。記得有一年,因為公司為開發撥付的資金沒有用完, 李一男被任正非臭罵一頓。我還很少看到過企業的一把手像任正非那樣, 從不放過每一次對開發項目的討論。某些公司的領導人甚至不參加任何開發討論會,只有產品落後了,出了問題時才大吃一驚。其實在企業內部, 產品才是龍頭。在這一點上很多人的認識差距太大了。當年我之所以看中 華為,他們的研發能力是讓我心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許多企業對於技術投入過於小心謹慎,技術本身確實存在風險,但是,沒有大投入就很難有大產出,尤其通信行當更是如此。輸不起的心態必然 會束縛住自己的手腳。的確,在華為,開發上的浪費也是巨大的,有人說華為的產品是靠錢堆出來的,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

華為在利用技術人才方面大多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比如早期在北京成立研究所搞數據通信產品,在上海成立研究所搞無線通信。後來又在國外設研究所,讓國內外的人才都為華為所用。

在華為,我第一次聽說產品需要“中試”,為此還養了一支很厲害很龐 大的隊伍,他們代表用戶按行業或有關標準對開發的產品嚴格測試、老化、驗證和考核。過去我只知道生產過程需要質量控制,到華為知道了開發階 段也需要質量控制。不僅硬件需要質量控制,軟件也需要質量控制。因此在中試系統中還設有軟件測試部門,對通信軟件進行沒完沒了的測試。在華為還有一個非常核心的開發部門,那就是芯片設計部。他們把軟件或電路製作成華為專用的芯片,使華為沉澱下來的成熟的核心技術產品化,批量進行生產。

縱觀世界上所有的大企業,無一不是技術領先;反觀國內企業,敢於在技術上搏命的,除華為恐無第二家。正因為有這樣強力的長期投入,華為的開發隊伍是強大的,技術專利成千上萬,產品覆蓋整個通信領域的方 方面面,企業後勁十足、實力日益強大便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近幾年,華為手機推出,很快成為品牌,這種能力都是厚積薄發的必 然結果。與有的企業淺嘗輒止,看別人做好了掉頭再來,這樣的機會主義的做法是萬難成事的。

任正非性格強勢,意志堅韌,是那種敢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敢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因此,華為在技術方面的優勢,與其說來自於一種理想,不如說取決於任正非對企業本質的深入認識——技術是企業進步的主要驅動力。

任正非:華為最值錢的是腦袋裡的知識、技術

書名:《辦中國最出色企業:我的職業經理人生涯》

書號:978-7-5154-0800-2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定價:69.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