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原型陆勇的16年人生横截面:没有那个厂,没有网络,就没有“药侠”

《药神》原型陆勇的16年人生横截面:没有那个厂,没有网络,就没有“药侠”

图说:《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后,电影人物原型陆勇的针织手套厂订单翻了好几倍。

文丨罗敏

陆勇的工厂和他出名了。

这家无锡郊外小小的针织手套厂,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后的一周里,订单翻了许多倍。有人在网上一口气订下十万副手套,还有家电影院的老板找到他,买了许多手套免费送观众们。这是普通民众的敬意。

以陆勇为原型的电影被千万人看到、评价,更多人认为它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中国现实版,也有人把它理解为普罗米修斯传递火种的故事。但从生活的本质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在对抗命运的悲喜与刻薄。

陆勇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家庭,但巨额医药费面前同样耗不起。2003年,每天一睁眼就要吃掉价值800块人民币的正版格列卫,生死、疾病、伦理的轮番压迫中,生活还给陆勇留下一道缝隙——一家不大的针织手套厂,它依托于互联网,有了来自国内外的订单,也让他保持着沟通世界的外语能力,和更大的视野。

是这个苦苦支撑的小工厂,从残酷的生活中撕开一条口子,救了他的命。也让他在之后的十年里救别人的命,给他们以“活着的尊严”。

-01-

电影与现实

“我给电影打90分,太多苦难无法展现”

健言:作为《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你观影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陆勇:5月28号在北京,在片方的放映室,我第一次看到了成片。看完第一感觉还是很触动的,不瞒你说,有几个地方,我流泪了。

健言:哪些场景触动了你?

健言:觉得电影中的程勇和现实生活中的陆勇,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陆勇:主要有两点不同。程勇本人并不是患者,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但我是个患者,这是一个不同。第二,程勇是先赚钱,然后良心发现。而我是先自救,顺带帮助大家。虽然这两人都有牢狱之灾,但是我在法律上是没问题的,你们可以看当年的不起诉决定书,里面写得很明白。

健言:你觉得电影把这个病人群体经受的痛苦展现了几成?没展现出来的是什么?

陆勇:还有很多没展现出来。比如生病以后家庭发生的变故,离婚的、离家出走的,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残酷和现实,电影里不能一一展现。

另外就是患者那种极其强烈的对活着的渴望,我觉得展现得还不够充分。我认识一个杭州的病人,生病后家里把房子卖了,给他做移植,结果他复发了,只好做第二次移植。最后还是不行。到后期,他满嘴都是血泡,东西也不能吃,完全靠打点滴来维持,但他只要有劲儿,就会给我打电话。他去世前一天,我去见他,当时他戴了个氧气面罩,已经无法主动呼吸了,但眼睛一直在盯着那个仪器,观察血氧浓度。你看到他那眼神,是无法言说的对生的渴望。可最后,他还是走了。

健言:如果100分是满分,你给电影打多少分?为什么?

陆勇

:打90分吧。剩下的10分,我认为有两个情节可以商榷。一是程勇的职业,按照逻辑,病人们不太可能找一个卖印度神油的去买药,找留学生、导游、海员之类的人可信度更高。第二是程勇后来从印度买2000块的药,以500块钱的价卖出去,这是可以理解的,电影中的冲突和反差感吧,但他还让各省的患者都来买,我们细想的话,现实中恐怕真做不到。

健言:电影上映之后,你生活中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陆勇: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2015年那一拨新闻报道。最近有很多人,认识我的,不认识我的,包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的人,都会打电话来问候一下。我的工厂订单也增加了很多很多。

-02-

压迫与缝隙

“没有这个工厂,我无法维持我的命”

健言:你在接受采访时说过,2004年那个100人的QQ群里,只有你和另一个人能吃得起原版格列卫,你的家境原来还是比较好的。

陆勇:对,我家还算比较殷实。父亲很早就帮学校开了一个校办工厂,1995年就转给我们私有了。我个人之前在外贸公司工作,2000年也办了一个工厂。但是当时也是非常贵,光吃药,我们家两年就花了接近60万。十五六年前,两年60万是什么概念?

健言:现实中是什么事情或者什么转折点,让你决定从自救到救别人?

陆勇:当时病友群里,只有我们两个吃原版药的人控制得还可以,其他人状况都不好,你会发现,可能每个星期都有人走掉。有的病友头像很久不亮了,过段时间突然又亮了,“我是这个人的家属,他(她)已经走了。代他(她)跟你们道声别。”群里会沉默,我在电脑前使劲睁大眼睛,就是不让它流下来。我想,我有能力,也应该把他们拉回来,让那些头像还亮着。

健言:但当时你已经知道这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了?

陆勇:我当时很清楚,所以一直遵循一个原则,你要买药的话,我告诉你我的情况,然后把渠道全部公开,包括怎么跟印度联系,怎么汇款,QQ群里都是有模板的。这些都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完成。但是有些人外语不好,确实还是要由我来完成,我应该是一个桥梁。

健言:你的外语能力如何?这是不是也是你联系印度卖家的一个必要条件?

陆勇: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国际贸易,2001年,我注册了淘宝的国际站国际站,这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一个网络平台。包括现在我工厂的大部分订单,都是国际站上的外国客户,英语是不成问题的。

健言据说你的工厂是做针织手套的,大概是怎样的模式?

陆勇我做外贸生意,出口比较多,虽然只是做针织手套,但是觉得眼界应该更大点。在淘宝的国际站上注册完国际站后,没多久我生病了,停了一段时间,2008年左右又恢复了,后来也在1688网站上接单。寻找更多的机会。

健言:开设这个工厂对你治病和助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陆勇:我得活命(请原谅我用了这个词),得帮大家活着,这个工厂我活命最重要的依靠。百分之八十的订单都是在这两个网上接到的。

虽然那时我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看白血病的资料,但我也非常需要钱。特别是最开始吃原版药,每天睁开眼睛就是800块钱医药费,没有钱,怎么撑?没有这个工厂,我无法维持我的命。电影里,程勇如果没有那个厂,他又怎么能进价2000卖价500的贴补?

健言:那么工厂现在每年的收入能支付你的医药费吗?

陆勇:现在收入的具体数额不能透露,但是我能说,如果这个药还是像2003年那么贵,我现在也是完全负担得起的。

《药神》原型陆勇的16年人生横截面:没有那个厂,没有网络,就没有“药侠”

图说:1688和国际站上的订单,是陆勇十多年来续命、助人的最大支撑。

-03-

商人还是英雄

“这世上没有神,但应该有侠义的精神”

健言:你说电影上映后,工厂订单增加了很多,具体增加多少?

陆勇:这段时间1688网站上每天都有很多客人给我留言。联系我的人是以前的几十倍。大家也知道了我有这么个厂,他们咨询我们到底生产什么东西,一旦符合需求,就会把订单下给我们。我知道,这不仅仅是生意,他们在帮我,有个安徽的买家一次就下了十万双手套的订单。

健言:有什么特别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吗?

陆勇:有个客人,在1688上找到我订了一批手套,他应该是一家电影院的负责人,或者老板吧,后来他才说,想给每个看《我不是药神》的观众免费发一双手套。

我说不出那种感动,大夏天的,让观众戴着手套看电影,或许是建立人物原型与电影角色的联系,他认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我,帮助我。

健言:电影上映后,很多媒体叫你药神、药侠、英雄之类的,你接受这些评价吗?

陆勇: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患者,一个帮助了大家的病人。如果可以,我还是愿意做我自己。但这个时代里,有些事情上,被人贴标签是难免的。如果一定让我接受一种,我更认可药侠,这世界上没有神,但是应该有侠义的精神。

健言:在你的记忆里,保守估计,你一共直接帮助了多少病人?

陆勇:

现实中跟我见过面的超过百人,网上交流过的,应该远超过几百人。我没有去统计过这些数字,对我而言,有些事情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如果能改变很多人的窘迫,甚至命运,为什么不做呢?

-04-

最坏的和最好的

“唯愿每个人都病有所依,都吃得起药”

健言:从2002年生病到现在,16年过去了,这些年里,最坏的和最好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陆勇:最坏的事情就是吃不起药,明知道有很好的药,但很多人吃不起;最好的事情就是,国家政策在完善,药已经进入了医保,很多患者都能承担得起了。这是最好的改变。

还有就是这个时代,互联网能让我们(病友之间)彼此连接、鼓励,能让我接到来自国内外的订单,让自己有能力自救、助人。

健言:你还会有那种不安全感吗,会觉得生命还是很脆弱?毕竟电影里说的现在85%的存活率,还有15%,指向的是死亡。

陆勇:不安全感不可能没有。我这次在北京遇到一些患者,他们不太幸运,有些人已经对第一代药产生耐药性了,需要第二代药物,但是二代药的价钱非常昂贵,每个月药费三万六,这些患者还面临着我曾经遇到的那种窘迫。还有些患者更糟,已经需要第三代药物了,第三代药物在国内还没上市,在国外也是非常昂贵,每个月要六万多。他们也想知道,也想通过我去呼吁,这种难题应该怎么解决。

健言:那对你个人来说,你作为一个病情稳定的人,未来是想过更好的私人生活,还是想继续为别人做些事情?

陆勇:个人生活非常重要,下个月8号,我患病就整整16年了。我现在工作生活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我希望过宁静、平和的生活,每天喝喝功夫茶,做自己喜欢的事。

但现在片方愿意拿出200万,让我成立一个基金会,继续帮扶这些肿瘤患者、白血病患者。不管怎样,我做这个事如果能给大家更多实际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这对我更重要。

健言: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健言:如果对认识你的病友们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陆勇:大家别放弃,你看只要坚持,还是能还有希望的。

《药神》原型陆勇的16年人生横截面:没有那个厂,没有网络,就没有“药侠”

(视觉 | 黄佶滢)

《药神》原型陆勇的16年人生横截面:没有那个厂,没有网络,就没有“药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