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南寧(壯文:Nanzningz),簡稱邕,古稱邕州,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廣西第一大城市,廣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

南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壯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南寧滿城皆綠,四季常青,有"綠城"的美譽。南寧處於中國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經濟圈的結合部,位於廣西中部偏南,是環北部灣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國面向東盟國家的區域性國際城市

2016年1月,南寧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2016年4月25日,南寧市獲得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承辦權,計劃於2018年12月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同期舉辦。

南寧歷史悠久,古代屬於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318年)。距今已有169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為“南寧”。南寧由此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為自治區首府。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廣西省南寧市)

越族分枝繁多,史稱“百越”,其中西頤和駱越兩個支系,就是南寧壯族的先民。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年)置桂林郡、象郡。南寧屬桂林郡轄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南寧為其轄地。

西漢王朝建立後。推行州郡縣制。西漢元鼎六年(前110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平定趙興的南越國後,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朱崖等9郡,南寧屬鬱林郡領方縣轄地。

三國時,南寧屬吳國轄地。吳把領方縣改名臨浦縣。並從原屬交州改屬廣州。這樣,南寧便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一直延續到西晉。

東晉時,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下轄晉興等4個縣。南寧為廣州晉興郡晉興縣,晉興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第一次成為既是縣級又是郡級治所。是南寧建制的開始(一說為隋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另一說為西晉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時,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先後更替,南寧隸屬郡縣均與東晉相同。隋統一南北朝後,開皇十八年(598年),將晉興縣改為宣化縣,南寧為宣化縣治所,歸鬱林郡統轄。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縣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州縣並存。武德五年,宣化縣析出宣化、晉興等5縣隸屬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年),又將南晉州改為邕州,外治在南寧,這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永徽(650~655年)後,以廣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廣州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朗寧郡為邕州。鹹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嶺南東道,治所設在廣州;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統轄原屬邕管(統管邕、橫、貴、賓四州)、容管(今容縣)、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這就是說,這就是說。南寧在唐朝時已成為省級治所。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廣西省南寧市美景)

五代十國時,南寧為南漢國地,仍屬邕州,歸楚。

宋朝統一全國後,邕州隸屬廣南西路,下轄宣化、武緣等7縣,南寧仍為邕州和宣化縣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為邕州路,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兩江溪桐。泰定元年(1324年)為慶邊疆之綏服,寓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得名,即始於此。

明朝洪武二年(1376年),改南寧路為南寧府,今南寧為府治所。隸屬廣西布政使司。

清朝時,改廣西布政使司為廣西省,省會設在今桂林市。南寧府此時隸屬於廣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轄州、縣基本沿襲明朝。南寧既為南寧府治又為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

清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南寧宣佈獨立。民國元年(1912年)廢宣化縣,以南寧府長理事,直屬廣西軍政府,後改稱廣西省政府。三次遷省:第一次遷省:1912年廣西省會由桂林遷到南寧。第二次遷省:1936年廣西省會由南寧遷回桂林。第三次遷省:1950年。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民國31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區合併為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南寧。建國前,南寧城分為興寧、邕西、邕南、德鄰、邕北、模範、寧武7鎮(由原來的10個鎮合併)。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的16個自然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省的南寧市。1950年1月23日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對外辦公;2月初,南寧市郊擴大至21個自然村並設郊區工委(轄3個區)。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1957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廣西省建制,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南寧宣告成立,南寧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1965年國務院決定改僮族為壯族。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廣西省南寧市地圖)

1958年-2002年間。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市和南寧(專區)地區並存。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南部憑祥市和崇左、扶綏、大新、寧明、龍州等縣。原南寧地區邕寧、橫縣、馬山、賓陽、隆安、上林劃歸南寧市。

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 “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廣西境內由“邕”改為“南寧”,南寧由此而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設南寧為自治區首府;至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寧市行政區劃為七區五縣,共84個鎮、15個鄉、3個民族鄉、22個街道。

市轄區: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西鄉塘區、武鳴區,其中下轄高新經濟開發區、東盟經濟開發區、五象新區、橫縣、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

2005年,城區重新劃分,撤消城北區、永新區、邕寧縣,設立西鄉塘區、邕寧區和良慶區;擴大興寧區、江南區管轄範圍;將新城區列名為青秀區,並擴大其管轄範圍。調整後,南寧市區變成了六縣六城區。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廣西省南寧市夜景)

2015年2月26日,國務院批覆,撤銷武鳴縣,設立南寧市武鳴區,以原武鳴縣的行政區域為武鳴區的行政區域,武鳴區人民政府駐城廂鎮興武大道245號。調整後,南寧市區變成了五縣七城區。

自古以來,南寧就是中國南部著名商埠和主要物資集散地。改革開放尤其是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以來,南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經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遞增,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居廣西前列,是廣西區域性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匯中心。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統治範圍因為中原陸沉,少數民族內遷,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覆亡,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東晉時期)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東晉十六國則成為了舊時代的代名詞。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東晉時期地形圖)

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東晉時期淝水之戰)

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東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後偏安於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公元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後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東晉朝重要地區用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割據的局面。劉裕改用皇子作鎮將,特別是荊州江州兩鎮,所統兵甲佔全國兵甲的半數,更非選皇子不可,從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鎮的威脅。

劉裕完成了上述軍事上政治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餘地了。420年,劉裕很自然地建立起宋朝。

如今的南寧市是否是古代東晉時期哪?背後存在什麼樣的改變呢!

(東晉時期戰爭)

劉裕出身破落的低級士族。東晉初,劉家避難,從彭城遷居京口。劉裕幼年貧窮,不得讀書,以耕地為業,兼做樵夫、漁夫及賣履小販。他又是個酷愛賭博的無賴,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縛在馬樁上索賭債。這種經歷使得劉裕懂得勞動民眾的疾苦並具有冒險求利的性格。

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併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歷史悠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