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行」公益活動走進苗鄉 聚焦鄉村振興彭水模式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7月3日上午,在武陵山腹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的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廟池村,村中心的廣場上聚滿了人,大喇叭裡傳出悠揚的歌聲——一場文藝演出正在進行,濃郁的苗族土家族原生態歌舞吸引著來自各地的嘉賓。演出過程中還穿插著講彭水紅色故事、主題黨課、重溫入黨誓詞等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7週年的重要內容。

大型系列主題公益活動“綠色中國行——走進世界苗鄉美麗彭水”開幕式正在這裡舉行。這是“綠色中國行”系列活動首次走進鄉村,也是該活動首次深入武陵山區探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和模式。

據悉,“綠色中國行——走進世界苗鄉美麗彭水”公益活動由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綠化基金會主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辦公室、綠色中國雜誌社、重慶市林業局、中共彭水縣委縣人民政府等聯合承辦。

原林業部部長徐有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參事唐守正,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調研部主任李人慶,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遊賢勇,重慶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博士丁忠兵等嘉賓出席活動。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啟動儀式上,中共旬邑縣委副書記、縣長石強,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遊賢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先後致辭。

張永利在致辭中說,這次綠色中國行來到彭水縣廟池村,是活動開展8年來首次走進大山深處的村莊,與農民朋友面對面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理念。這是我們宣傳活動走轉改的實踐,也是深入基層的一次嘗試。風景如畫的彭水大地和生機勃勃的廟池景象,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模式和希望。衷心祝願彭水,祝願廟池加大體制機制探索力度,為武陵山區乃至整個西南山區找到一條可複製、能推廣的鄉村振興之路。

據瞭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是重慶市唯一以苗族為主、全國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近年來,彭水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民族文化為魂、以生態經濟為根,致力於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工業和民俗生態旅遊業,全力推進城鄉統籌、文旅融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文化發展、生態產業結合起來,在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生態保護、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和以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村改革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當天下午,大型電視訪談節目“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在廟池村村委會所在地舉行。由唐守正院士、常紀文研究員、李冰主任、李人慶主任、丁忠兵博士,以及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綠色財富論壇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黎祖交教授,著名錶演藝術家、鄧小平的扮演者盧奇等8位領導和專家組成的嘉賓團隊,與本期節目主講人——中共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彭水縣諸佛鄉廟池農莊負責人張儒斌、擔任現場主持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劉棟棟一起就“鄉村振興美麗彭水”的話題進行了現場討論。

“兩山路上看變遷,綠色中國十人談”電視訪談節目是“綠色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旨在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理念,主要是在全國範圍內選取一個踐行“兩山”思想的優秀地域作為案例,在主持人的引導下、當地主要領導的介紹下,由八人嘉賓團隊進行剖析,最終達到思想、路徑、實踐、成效的總結提煉,使之能從理念和操作上對其他地區踐行“兩山”思想起到借鑑和示範作用。

據瞭解,彭水是古老黔中的中心,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重慶東南部的著名苗鄉。彭水地處長江一級支流烏江下游,良好的生態是彭水的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彭水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點領域汙染治理和水面、溼地、林地、草坡等資源的保護。全縣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提升。2017年,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54.2%,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4.8%;同時,全縣9萬噸及其以下煤礦全部關閉,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個百分點,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縣上下的自覺行動。2018年4月,彭水河流水環境質量全市排名第一。

近年來,彭水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以民族文化為魂、以生態經濟為根,致力於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工業和民俗生態旅遊業,將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文化發展、生態產業結合起來,在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生態保護、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和以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村改革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品牌。這些品牌,推動了彭水民族文化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厚植了文化內涵。

諸佛鄉廟池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廟池村自古是武陵腹地,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區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華夏古文明的交相輝映之地。“三元寺聽晨鐘暮鼓、學堂堡看鳳凰下蛋、高坎子下見犀牛滾潭、李家壩上說神兵出洞,狀元樓出留洋學子,老街場聞豆腐飄香。”一件件民間故事和鄉野趣談,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廟池鄉村文化。近年來,廟池村堅持把鄉村文化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在積極培育“一村一品”產業體系的同時,建設性地提出了“一戶一故事”的文化內涵,採取“政府搭臺、企業運作、農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模式,為每一戶發展產業的家庭,注入一個獨特的民間故事或民族文化內涵,既為廟池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撐,提升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又弘揚了廟池獨特的鄉村文化,實現了農民致富與鄉風文明同步發展、協同推進。

廟池村結合實際,著力打造以現代鄉村旅遊和農業開發協同推進的農莊生態示範園產業,該生態示範園規劃建設3000畝,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精品種植示範區、水產養殖休閒垂釣區、良種苗木快繁基地和以獼猴桃、酥梨、脆李等為主題的7個果園,預計全部投產後年產值可達1000餘萬元,將有力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脫貧。同時,生態示範園建成後,必將吸引大量遊客來廟池體驗觀光,增加群眾的收入。

以善感鄉周家寨鄉村旅遊為例,近年來,周家寨積極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挖掘景區景點,深入開展宣傳推介活動,著力打造以休閒娛樂、健身垂釣、體驗觀光為主題的鄉村旅遊點,連續3年成功舉辦鄉村旅遊活動,吸引周邊各地遊客廣泛參與。周家寨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明顯提升,被重慶市評為“市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鄉鎮”。3年來,景區累計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以上,解決當地150餘人的就業,其中貧困戶60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00餘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特別是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打造了水田村生態農業觀光園,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栽植青脆李、草莓、枇杷、葡萄、柑橘等高品質水果20餘種600餘畝,預計全部投產後年產值可達400萬元。

在兩個多小時的暢談中,領導和專家針對彭水的生動實踐進行了充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彭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認真貫徹“兩山”理論,以民族文化為魂、以生態經濟為根,致力於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工業和民俗生態旅遊業,將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文化發展、生態產業結合起來的做法,走出了一條具有彭水特色的綠色、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而

諸佛鄉廟池村,以產業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構建起“一村一品”產業體系,培植出“一戶一故事”的文化內涵,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新型農民,耕讀傳家、文明鄉風,正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值得總結並在武陵山區推廣。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中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委書記錢建超帶領千名基層黨員重溫入黨誓詞。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盧奇、張再新、黃鴻分享各自扮演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給彭水縣縣長石強授牌,由中國綠化基金會綠色中國行活動組委會授予彭水縣人民政府“2018綠色中國特別貢獻獎”牌匾。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致辭。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遊賢勇致辭。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中共彭水縣委副書記、縣長石強致辭。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文藝演出。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文藝演出。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重慶市彭水縣廟池村一角。

“绿色中国行”公益活动走进苗乡 聚焦乡村振兴彭水模式

重慶市彭水縣縣城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