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里「最美味的大餐」

如果把拍戲比喻成做菜,那麼導演就相當於廚師,編劇就是寫菜譜的人,演員就是下鍋的主要食材,至於服化道等細節上的東西則是做菜時提升菜品的調味料。

《潛伏》《風箏》這些片子就像是花幾十年用“文火”慢燉,地下工作者潛伏在敵方陣營數十年,這在戰爭年代並不鮮見,但對於觀眾來說,也不新鮮了;《和平飯店》還挺特別,把所有食材倒進鍋裡,蓋上蓋子,任憑演員在裡頭翻騰燜煮,爆發出不一樣的味道。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面具》這道“菜”和這些諜戰劇的做法又不太一樣,它先打開鍋蓋,倒入食材,接下來就是開著大火,爆炒30天出鍋,麻利迅速。

這部劇一共38集,時間跨度只有30天。從男主角李春秋接到保密局下發的任務開始,到實現李春秋特務身份向共產黨的投誠,最終阻止“黑虎計劃”的實施,在30天的時間限制裡,劇情節奏發展迅速,同時細節呈現也極為豐富。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食材是決定菜品的最重要一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很慶幸《面具》持著優質的劇本,潛著心,找來了最好的演員。一群老戲骨來演繹面具人生,夠味。

男一號的扮演者祖峰當年在《潛伏》中狡猾狠辣的國民黨特務李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借次角色祖峰也成功拿下華鼎獎最佳男配角。14年在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飾演“崔中石”獲國劇盛典年度最佳男配角。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本劇裡李春秋是出身於反派,在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掙扎猶豫是最難把握的地方。而祖峰恰好是這個角色最合適的人選,多年反派形象讓祖峰看起來亦正亦邪,對於人物複雜的內心他也能很好的把握,演繹李春秋對他來說如魚得水。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侯勇去年在《人民的名義》裡奉獻了教科書一般的演技,此次出演深藏不露的國民黨特務丁戰國。單看劇中追捕國民黨特務的積極樣子,真讓人以為他是一名愛崗敬業的好警察呢。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李春秋的妻子姚蘭,賢惠善良,但與丈夫又有些隔閡,兩人之間彷彿有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餐廳裡抬眼一瞬間不屑的表情就是大師級表演,這也就梅婷這樣的實力派能完成了吧。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除了這三位,還有丁勇岱、杜志國、句號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加盟,註定是一場演技派的饕餮盛宴呈現在觀眾眼前。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演員這份“食材”選好了,還得看編劇王小槍這本“菜譜”上寫著怎樣處理食材。這些年諜戰劇讓人膩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劇裡的正反面人物,都千篇一律的成為了臉譜化的角色。

因為正義而正義,因為邪惡而邪惡,觀眾再難以理解角色複雜的內心。於是導致了這幾年國產諜戰劇一直在走下坡路,膚淺的人物、混亂的敘事、無法自圓其說的事件……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終於《面具》沒有重蹈覆轍,它對於“食材”的處理相當精妙。整部劇裡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符號,也不再是為了共產黨或國民黨無腦犧牲的炮灰,他們都有思想,有掙扎,最終在自己的行為與歷史的洪流裡走向不同結局。

國民黨臥底——李春秋(祖峰),一次任務失敗後靜默十年。這十年,他成為了公安局的法醫,有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生活平凡而幸福。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面對突然的“喚醒”,他驚慌了;見識到特務殺人不眨眼的殘暴,他遲疑了;對比共產黨的為民辦事與國民黨的貪汙腐敗,他迷茫了。最終在正義與親情的引導下,他逐漸意識到自己該做什麼,於是他走向了共產黨的一邊。

保密局特務——孟令喜(史奕),十年前與李春秋一起執行任務的人。十年靜默,他娶了比自己年輕許多的漂亮妻子,打獵謀生,日子清苦但幸福。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面對突然的“喚醒”,老孟是抗拒的。想到重新染血的雙手和無辜的家人,在國民黨的信仰與親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所有他不惜殺害“喚醒”他的上級,也要掙脫命運的牢籠。

李春秋和孟令喜,一個是絕對的男主角,一個是3集就領便當的配角,但他們對於角色的完成度都是完美的。相同的特務背景,不同的結局,編劇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任務失敗的兩個人分別成為法醫與獵戶,就反映出兩人在知識層面的差距。李春秋的智慧能幫助他在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周旋,而孟令喜的莽撞,註定要用武力來“拯救”他的未來。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無論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一旦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會豐滿起來。此時的電視劇像觀眾傳遞的不僅僅是故事,還有思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即使對組織充滿崇高的信仰,也難以割捨骨肉親情。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好食材有了,菜譜也有了,廚師的選擇就至關重要。《面具》導演樓健是國內諜戰題材的翹楚,他最擅長用跌宕起伏的節奏和豐滿的人物形象塑造精彩的主旋律故事。“廚師”樓健搭配“菜譜”王小槍,一個常年專攻戰爭、諜戰、年代類題材,一個精於刻畫和描寫人物心理,兩人的碰撞讓《面具》更出彩。

《面具》集齊了做菜最重要的三個元素,拍出好劇不成問題,但裡精品還差一些佐料。同樣沒讓人失望,服化道的精緻用心幫助這部劇成為近年來優質諜戰劇中最高級的存在。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面具》的故事發生在除夕前一個月,四個月的拍攝週期,劇組從初春拍到了盛夏。為了還原最真實的冬天,過完年劇組就一路向北,輾轉哈爾濱、瀋陽、旅順等地搶拍雪景,可還是擋不住“三伏天”的到來。

但無論再熱,演員都得穿著厚實的大棉襖,十分煎熬。侯勇穿著公安局的軍大衣,試著把棉襖內膽摘除,但摘除後棉襖的厚重質感就消失,沒辦法只能裹著大衣繼續汗流浹背的拍攝。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為了真實還原解放前夕的生活,場景的選擇與道具的準備,每處細節力求精益求精。第一集李春秋被喚醒的餐廳裡,餐桌上的彩色燈飾品無聲無息地還原了民國風味,服裝、道具、色調,往往都是小處見真章。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材料齊全,廚師就位,剩下的就是觀眾享受美食的時間了。美食向來需要細細品嚐,好劇也一樣。

仔細留意,你會發現《面具》每一個鏡頭都不是無意義的。每一個事件的發生,經過抽絲剝繭仔細推敲,其實都是環環相扣有據可循的,編劇早已埋下伏筆。一環扣一環,有因有果,層層遞進,沒有一點多餘,處處精彩。一幕轉一幕,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沒有一絲巧合,都是必然。有演技、有內容、有思考,《面具》這種經得起推敲的諜戰劇恰是如今稀缺的好劇。

拿到好“食材”的《面具》,烹出了諜戰劇裡“最美味的大餐”

從地方臺試播,到上星衛視的黃金檔,是對國產好劇的一次肯定。從劇本到演員,他們都值得豆瓣網友給出的高分。從09年的《潛伏》以後,熒幕上已經很久沒有看見過這麼純粹又精緻的諜戰劇,如今《面具》的出現,或許能成為又一部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