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淳化寺位于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中。坐北朝南,东西9.23米、南北8.47米,占地面积79平方米。现仅存佛殿1座,为金代遗构。佛殿建于高0.54米高的石质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殿内梁架六架椽屋,六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单檐歇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柱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文革期间被锯),无补间铺作。佛殿前保存宋建隆元年(960)、开宝三年(970)石经幢2座,刻有陀罗尼经文。依淳化寺现存正殿建筑形制判断,原中轴线至少有两进院,现除正殿保存完整外,其余殿堂均塌毁无存。该寺虽布局不全,但现存建筑时代早,结构完整,为研究宋《营造法式》的流布以及上党地区宋、金建筑地方手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淳化寺正立面

据民国版《平顺县志.古迹考.祠堂》条记载:“淳化寺在阳高村西,唐开元间(714-741)建”。龙门寺成化十五年(1479)的《龙门寺四至碑记》有“淳化寺为龙门寺下院”的记载。淳化,即“淳德教化”之意,意为“美好的世界”。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淳化寺背立面。明间开门,类似抱厦处理,门上有檐,又像腰檐,形制特别。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淳化寺侧立面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山 花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翼角铺作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柱头铺作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撩檐槫皆出头,生头木短狭。翼角起翘,宋代风格明显。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瓦当滴水,椽飞下圆上方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六椽栿之上没有采用四椽栿,而是用蜀柱和剳牵来解决了槫的落点,以小材料替代了较大的四椽栿,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减轻了荷载。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寺前一对八面石经幢,高约3米。须弥式圆形基座,四周浮刻仰覆莲花瓣,图案清晰,刻工精细。幢身为八面八角形,第一层阴刻楷书“尊胜陀罗尼经”、“金刚若波密经”,由禅院住持僧道贞书。幢项六坡水式,圆形宝珠项。幢刻制于北宋开宝三年(970)。

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经文,因此称为经幢。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经幢局部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游淳化寺

萧寺久不到,偶来幽兴长。

螘穿珠九曲,蜂酿蜜千房。

雨过山横翠,霜新橘弄黄。

年衰道不进,珍重一炉香。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游淳化寺》。是否是平顺淳化寺已无法考证。但这种偶合也算是和古人的一次时空对话吧。

长治国保档案(三十七)淳德教化——淳化寺

现存于淳化寺内的石碣却真实的记述了当时的县令李晏游龙门寺后,投宿淳化寺时写下的二首诗。

路中即事

闻说龍门好,鞭羸豈憚行。

巌高飛鸟倦,路轉好峯迎。

溪石那知數,山花不得名。

春風如有意,為我作新晴。

大定己丑三月晦日 縣令李晏致美題

遊龍門寺回投宿淳化寺

精蓝三日飽溪毛,俗累纷纷覺可逃。

探水尋源通月冷,披榛得路接雲高。

山圍故壘懐前古,河轉孤巖激怒涛。

回首煙霞應笑我,人間官職信徒勞。

大定己丑孟夏改朔 縣令李晏致美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